黄河探索丨黄河水系如何自我完善和形成的?(下)
人们早就说,华北大平原是一个大海湾,是黄河冲积扇的推进,填海为陆,塑造了大平原。黄河与华夏大陆,诞生于海洋;黄河流域丰沛的气、水来源于海洋,黄河又复归于海洋,黄河的发育演化,莫不与海洋的呼吸、冷暖、起伏共命运。第四纪以来,随着全球构造活动、气候变迁演化,与华北平原相伴的东部大海,渤-黄海与黄-东海,出现过多次海浸与海退。30多万年以来,大致有31万年至28万年前的南黄海的一次海浸;约20万年前另一次海浸,在苏北盐城一带曾形成1米厚的海相层。15万~12万年前,在渤海中部发生两次海浸。距今10.8万~9万年、8.5万~7万年,渤海发生著名的沧州海浸,海平面较今高出5~7米,海岸线一度推进到河北文安、大城、青县、南皮、盐山一线。之后又发生海退,渤海全部成陆,黄河口延伸到今渤海海峡附近。6.5万~5.35万年前,渤海中部还发生过一次海浸,但范围较小,岸线埋藏在现今海区内。在晚更新世晚期,3.9万~2.3万年前,渤海发生著名的献县海浸,海岸线再度推到上述文安—盐山一线,海面高出今天5米;山东广饶一带,水深可达30米,河北黄骅以东可达20~30米。这时正值末次冰期中的温暖间冰阶段。献县海浸后,约在2.3万年前,我国东部发生海退,海水从渤海、黄海、东海大陆架全部退出,大致在1.5万年前,海平面跌落到最低水平,低于今天海面150米左右。华北平原与出露的大陆架、朝鲜半岛连为一体,与日本列岛仅以海峡相隔;而黄河河口,就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南端的巨洲岛附近,离东瀛日本已经不远。这是末次冰期气候最严寒之时,也是马兰黄土形成阶段。强劲的西风,不仅在华北大地沉积黄土,而且还在江南和东部大陆架广泛撒布粉尘,有的黄土堆积在沿海岛屿上,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散落在今天日本的冲绳地区。其实这并不惊人与离奇,现代的黄土粉尘,甚至可以飘过太平洋,出现在北美的西海岸!非常有趣的是,当时黄河南走的一支,大致从黄海大陆架东南而下,海洋地质的成果说明,在北纬29~30度东海陆架上,已发现有两条东西向的宽大河谷,或许它们就是古黄河和古长江?或许,其河源仅一山之隔的古长江、古黄河,东南、东北方向各自奔泻万里之后,在东海大陆架上重新靠拢并找到了共同的归宿。在古长江-黄河三角洲的前缘,在海水下面隐隐约约地有6条古河道。这一古长江-黄河水系,穿越了古代黄-东海大平原,奔腾入海,直端端地跌入深沉的冲绳海沟。海退与海浸和气候的冷暖、黄河水沙的虚盈、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有着重要的联系。海面下降几十上百米,黄河河道也迅速下切,原来的一些河漫滩高地被突出出来,这或许是现在华北平原上可以见到的一种地貌,一些更新世的河流阶地、漫滩物质,或者高出地表,或为近代黄河冲积物浅埋。在海退的时候,水流动力较强,自然河床要陡一些,黄河泥沙大都被挟带到大陆架上,华北平原上黄河河谷内沉积的多是一些砾石、粗颗粒。当海面上升时,则往往导致了河口段的河患增加,变迁加剧。更新世的黄河,就这样与环境的变异相依联,环境,始终决定着黄河的演化;而且这一切变异的基本规律,从本质上遗传到了一个新的地质世纪。 作者简介:徐海亮,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资深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河学者,发表和出版有关黄河历史、黄河水沙、全新世环境的论文和专著多部(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展开剩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