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怎样才算一颗好豆?“大家看看这两种豆子。”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楼慧强拿着两份同样200颗大豆的样本告诉记者,这两种豆子都是同一个品种,但是颗粒饱满度有着明显的差异,除了“颜值”的区别,两份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也不相同,“高颜值”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本身高蛋白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同时产量也要高出15%左右。
“一颗好豆的秘密就在它的根上。”楼慧强让记者凑近看,在大豆植株的根部长着很多细小的“瘤”,这是一种神奇的微生物叫根瘤菌,侵染在大豆的根部,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并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供植物营养,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也让大豆生长得更好。
据悉,自2020年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开始与宿州市企业合作开展根瘤菌技术的产业转化。截至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安徽、河南、黑龙江等17个省份的大田作物种植中实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使用这种根瘤菌、联合固氮菌产品,可实现作物增产8%至20%,同时减少氮肥施用5%至25%,投入产出比高达16:1。
宿州是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常年大豆种植面积达 220万亩,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科研领域,特别是大豆研究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人才优势。2021年6月,宿州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共建协议,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4年7月19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在宿州揭牌成立。
“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专业的科研团队,目前已开展了多项针对适合宿州本地种植的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负责人段凯旋介绍,南京农大与宿州在大豆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4年来,已有5万余份大豆材料在宿州种植,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32个,这些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为宿州大豆产业的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科研院所为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注入强劲创新动能。目前,科技谷现已入驻科研单位2家、种业相关企业4家、农业气象服务单位1家、农资供销公司1家,正在重点对接的科研单位和种业相关企业5家。
相关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依托智慧农业和大数据育种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品种选育体系。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表型组学分析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科技谷将突破传统育种瓶颈,实现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设计育种”的跨越,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