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说起夏天的饮食禁忌和选择,真不是哪朝哪代才兴起的规矩。从《礼记》、《齐民要术》到明清笔记,古人就已经总结了不少经验,说的是“夏月食宜清,少辛多甘”。
关于“5不吃”,老北京有句民谚:“三伏不进三鲜,腥腻易生烦。”意思很明白,天热时人容易犯困起燥,饮食尤其得小心。你看《红楼梦》里,老祖宗夏天点心也不过酸梅汤配糕干,吃得极有节制。
再说“3要吃”,民间家家户户几乎都懂得夏天要多准备些消暑解腻的小菜。苏东坡有诗云“蔬食宜嫩叶,果实小甘酸。”你瞧,几百年前的大文豪,夏天也是掰着手指头吃瓜果儿。南方有民谚:“不吃苦,夏不过。”一碟清苦的苦瓜,反倒成了老辈人口中的宝。
有趣的是,在江南水乡,小暑刚过,家家都把冬瓜挑出来晒一晒,说是“清心利口,佳蔬上等”。在广东,家里还要煲上一锅老火汤,大暑天一进屋,满院都是汤水香气。无论是哪一地方,这份重视清淡、惜福顺时的传统,似乎流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
【5不吃——夏天餐桌的温柔“避风港”】
1. 重油腻之物:红烧大肉、油炸丸子。老话说“夏味宜淡,清补消暑”。油腻入肚,容易让人闷得慌。地锅土灶的香味虽好,到了三伏天,还是让锅里的肉歇歇吧。
2. 腥膻生冷之物:连着几天的剩羊肉、牛杂炖菜,或凉拌生鲜。乡下老人常说“夏不贪凉”。冷盘下肚,一时爽口,容易惹肠胃调皮。
3. 难消化食物:坚果点心、重酱拌饭。天一热,人的“火气”就多,重口味的点心、牛轧糖也该放下。早点包子油条也别贪多。
4. 过度辛辣刺激:辣椒炒肉、麻辣干锅。虽然辣味能让人开胃,但夏日气温高时,饭桌上别“火上浇油”。
5. 久储隔夜菜:冰箱里的剩饭剩菜、隔夜粥。在老人眼里,“隔夜不进口”,是对一家人身体的一份小心。
不少人疑惑:难得聚餐,怎么能少了点重口味?其实,夏天比拼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谁家餐桌更透清香。家有老人,总爱把剩鸡翅鱼块“转战”回锅,说是旧饭菜易坏,不过多啰嗦一句,都是把咱们的日子挂在了心头。
【3要吃——顺应暑气,消夏享清新】
1. 时令瓜果
西瓜、黄瓜、甜瓜,夏天一到就成了当季红人。苏轼有句“清泉绿水三江,瓜果正当时”,说的就是这股新鲜劲头。
家常做法很简单:西瓜切片冰镇或打成果汁,黄瓜轻拍切段后蒜末、米醋、香油一拌,酸爽脆嫩,解渴又消暑。老人们常说“瓜果不离手,暑气自然消”。但记得西瓜别贪多,黄瓜也别空腹吃。
2. 绿豆百合汤
绿豆象征着清凉、和气。百合寓意百事合心、家人安稳。
做法:绿豆、百合提前浸泡,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煮。等绿豆软烂、百合绵滑,觉得口味淡可以加点冰糖。汤水清香,家里大人小孩都爱,在老一辈看来,饭后来一小碗,是暑气下的一场“小团圆”。
3. 苦瓜炒蛋/凉拌苦瓜
苦瓜虽然带点苦头,夏天却广受欢迎。古人说“不吃苦,夏不过”。苦里藏清甜,也算人生的一味良药。
做法一:苦瓜洗净切片,用盐腌后挤水,热锅炒蛋再入苦瓜快炒,取娘俩的颜色和口感,极下饭。
做法二:苦瓜切薄片,沸水焯一下,过凉拌点蜂蜜或者陈醋,撒上一把芝麻,脆生生透心凉。
你看,这些菜式不追求复杂,材料常常就近取,正是一份顺应天时、惜取当下的踏实。老人们说的“3要吃”,其实是代代传下来的好日子——在最热的日子里,留一份清淡,让人舒坦,也让家中更有安稳的底气。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吃有节,饮有度”。而这些夏令“5不吃3要吃”,养成的不只是健康,更是一份对自己和亲人的在意。老家有句俗语:“清淡一夏,无病无灾。”每一口下饭菜,其实都藏了一点家人的关怀、岁月的温柔。
现如今,生活节奏快,外卖不是重油红烧,就是各种冷饮甜食,难免偶有疏忽。可打开记忆的抽屉,夏天最舒心的味道,却是家里浅浅淡淡的一桌饭。咱中国人对饮食的那点讲究,从来没因为时代忙乱而消失。
一到夏天,重口、油腻、隔夜菜都悄悄让了位,凉瓜汤、瓜果盘、绿豆水登堂入室。有人问,吃饭还要这么多讲究吗?其实,这些“5不吃3要吃”的规矩,看似琐碎,却如微风轻抚,为一家人遮挡了不少夏日的燥热和不安。
日头虽毒,饭桌可温柔。平平淡淡的绿豆汤、苦瓜炒蛋,胜过山珍海味。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的是一道清淡饭菜里,人间烟火的极致温柔。
愿大家也能在炎炎夏日,记住老人们的一句叮咛:日子再热,心头要清凉。饮食不在丰盛,而在用心。
真正的幸福,有时候就是——“不油腻,不糊涂,一清二白过盛夏。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