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客户端3小时前
艺术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当毕业展困于校园展厅,是否成了一道隔绝大众的无形“壁垒”?当创作只谈技法不谈现实,是否成了难解时代之问的“难题”?西安美术学院的“无界西美”毕业作品展,正以“破”为刃,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从校园展厅到城市舞台
又是一年毕业季,近日,西安美术学院(简称“西美”)的“无界西美”毕业作品展再次引发全城热议。这些屡登热搜的“爆款”作品不仅让公众看到了青年艺术力量的蓬勃生长,更悄然改写着艺术与城市的相处方式。
从2022年开始,西美便以“无界西美”作为毕业季展演的主题,以开放姿态、创新理念和多元的教学成果,集中展现毕业生们的青春风采。从此,艺术不再局限于美术馆或画廊,而是走进了城市的角落,成为连接人与城市、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今年的展览版图格外广阔:展区从校园延伸至城市各处,SKP、万象城、大唐不夜城、西影电影园区、Gpark等14个城市地标,都成为了艺术的舞台。1600余名毕业生的5000余件作品就这样走进了市民的日常:在西安SKP的玻璃穹顶下,或许会撞见工艺美术与奢侈品橱窗的奇妙对话;在家居商场散步时,可能被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吸引驻足;在夜游大唐不夜城时,会看到传统纹样在现代时装上流转生姿……
学生创作直面现实问题
如果说空间的拓展让艺术“触手可及”,那么创作内容的转向,则让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
近日,在老城根Gpark,西美跨媒体艺术系毕业生梁承彬、张景瑞设计的《30分钟废墟》成了毕业展的“网红作品”。这件由200多个外卖袋堆叠出的“城市景观”,用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撕开了现代消费社会的一角,又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人从中看到了自己每天点外卖的日常,有人开始思考消费背后的资源浪费。创作者称作品名称中的“30分钟”,正是外卖平台承诺的送达时间,而“废墟”则暗示着这种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
走出象牙塔的不仅是展览空间,更是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无界西美”的许多毕业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对形式美感的单一追求,转而以艺术为媒介,回应着身边的环境问题、科技变革等。
对城市而言,“无界西美”毕业展的影响正在重塑文化生态。通过艺术作品接地气的表达,西安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质得以创造性转化;遍布全城的展览空间,成为市民美育的天然课堂;而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则将城市文化影响力扩展至全国。
当毕业展的灯光慢慢暗下,这场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实践留下的启示愈发清晰:艺术不必孤悬高处,当它真正扎根生活、回应时代,就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文温度和创新活力,而城市的包容与活力,也会反过来滋养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一场双向奔赴,正塑造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态。
本报记者 夏明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