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7小时前
“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话成了多少家长溺爱孩子的挡箭牌。可当那个被宠坏的 “孩子”,因为抢玩具推倒同伴、因为不顺心打骂父母、甚至因为满足私欲触犯法律时,再哭着说 “我怎么养出这样的孩子”,早已为时已晚。溺爱从来不是爱,而是裹着糖衣的毒药,今天对孩子的 “有求必应”,明天可能就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利刃。
“无条件满足” 的背后,是 “是非观” 的崩塌
小区里有个男孩,从小被爷爷奶奶捧在手心。玩具被别人碰一下就大哭,爷爷奶奶立刻冲上去骂对方;在超市里想要的零食没买到,躺在地上打滚,妈妈马上妥协付钱。久而久之,男孩形成了一种认知:“只要我闹,就能得到一切;只要我不开心,错的都是别人。”
10 岁那年,他因为同桌不愿把游戏机借给他,就趁对方不注意,把游戏机扔进了厕所。老师请家长时,奶奶还在辩解:“孩子就是想要玩一下,同学太小气了。” 这种不分对错的维护,像温水煮青蛙,慢慢毁掉了孩子的是非观。
心理学上有个 “破窗效应”:当第一次犯错没有被纠正,孩子就会觉得 “错误是被允许的”。那些长大后偷鸡摸狗、甚至违法犯罪的孩子,往往不是突然变坏的,而是在一次次 “小错被纵容” 中,逐渐失去了对 “边界” 和 “规则” 的敬畏。父母以为的 “爱”,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可以不用遵守规则,别人都要让着你。” 可社会从不是家里的 “游乐场”,当孩子走出温室,才发现没人会像父母那样无底线包容 —— 这时候,曾经的溺爱,就成了让他头破血流的陷阱。
“替孩子扛事” 的惯性,是 “责任感” 的绞刑架
“孩子还小,这点事我来办”,这话听起来是心疼孩子,实则是剥夺了他们学会负责的机会。朋友的儿子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妈妈悄悄赔钱道歉,却对儿子说 “没事,妈妈已经解决了”;儿子作业没写完,爸爸熬夜帮他抄完,还骗老师 “孩子生病了”。
直到初中,男孩因为逃课去网吧,被老师请家长。妈妈赶到学校第一句话是 “老师,他是不是被同学带坏了”,而男孩在旁边面无表情地玩手机。那一刻,妈妈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替孩子扛了十几年的事,却没教会他 “做错事要承担后果”。
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就像没有锚的船,迟早会在社会的风浪里迷失方向。曾有新闻报道,20 岁的青年因为没钱买最新款手机,对父母拳打脚踢,嘴里喊着 “你们就该给我钱”。这背后,是父母从小到大 “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的教育 —— 他们替孩子挡住了所有风雨,却没教孩子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撑伞。当孩子习惯了 “一切有父母”,就会变得自私又冷漠,既不懂得感恩,也不明白 “得到需要付出代价”。
“过度保护” 的牢笼,养不出 “能独立的人”,只会养出 “巨婴”
总有些家长,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和同学吵架,家长冲去学校替他 “讨公道”;孩子学不会系鞋带,家长就天天跟在后面帮他系;孩子找工作碰壁,家长托关系、走后门也要给他安排 “轻松的岗位”。
可温室里的花,经不起半点风雨。有个女孩,大学毕业后因为 “工作太累” 在家啃老,妈妈每天做饭洗衣伺候她,还说 “我女儿从小没吃过苦,在家待着也挺好”。直到妈妈生病住院,女孩连泡面都不会煮,只会对着空冰箱发脾气。
过度保护的本质,是家长把自己的 “安全感” 建立在 “孩子离不开自己” 上。却不知,这种 “爱” 会像枷锁一样,捆住孩子成长的脚步。当孩子失去了 “自己解决问题” 的能力,就会变得脆弱又暴躁 —— 遇到困难时,不会想 “怎么解决”,只会怪 “别人没帮我”。更可怕的是,当父母的能力再也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时,他可能会用极端的方式索取:从抱怨、指责,到争吵、打骂,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就像一棵被藤蔓缠绕的树,最终会被缠得窒息而亡。
“及时止损”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 “护犊子”
看到孩子哭闹就心软,听到孩子抱怨就妥协,这不是爱,是懦弱。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 “爱” 里加一点 “严厉”:
当孩子第一次抢别人东西时,不是说 “他还小”,而是按住他的手说 “这是别人的,想要可以问,但不能抢”;当孩子第一次对长辈发脾气时,不是 “他就是脾气急”,而是严肃告诉他 “尊重长辈是底线,必须道歉”;当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是 “算了这次原谅你”,而是让他承担后果,比如 “因为撒谎,这周不能看动画片”。
这些 “狠心” 的瞬间,看似让孩子受了委屈,实则是在帮他建立 “行为边界”。就像给小树剪枝,虽然暂时会疼,但能让它长得更直。有位爸爸分享,儿子小时候打碎了商店的杯子,他没赔钱,而是让儿子用三个月的零花钱赔偿,并且在店里帮忙打扫卫生抵部分费用。后来儿子说:“那时候觉得爸爸好凶,现在才明白,他是在教我‘自己闯的祸,要自己扛’。”
社会不会因为 “他是个孩子” 就对他宽容,法律也不会因为 “父母没教好” 就对他网开一面。那些新闻里 “孩子犯罪后,父母崩溃痛哭” 的画面,每一次都在提醒我们:今天对孩子的 “放纵”,就是在为明天的 “悲剧” 铺路。
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既要施肥浇水,也要除草除虫。爱孩子是本能,但 “会爱孩子” 是本事。别让你的 “溺爱”,变成孩子人生的 “毒药”—— 当有一天,孩子因为你的纵容而付出沉重代价时,你流的每一滴泪,都将是当初亲手种下的 “溺爱之水”。
从现在起,收起无底线的妥协,放下 “他还小” 的借口,教会孩子 “规则”“责任” 和 “感恩”。这或许会让孩子暂时不开心,但比起未来可能发生的悔恨,这点 “不开心”,才是对孩子最深的负责。#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