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人物小传】详情>>>
固原市彭阳县农民徐耀学这四十多年的生活,始终在土地与诗歌之间拉扯。
小时候,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富余的钱买书籍,能读到的文字少得可怜。除了课本,所有写着文字的东西,他都觉得异常珍贵,“连种子和化肥袋上的说明书都要反复读上好几遍。”
初中时,语文老师发现徐耀学好读书,便时常借书给他,然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身体不好,哥哥在外打工,两个妹妹还小,全家几十亩地的苦力活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他白天除了上学,还要帮家里做农活,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炕头的被窝才属于他的一方小天地,他常趴在被窝里品读文字,写日记写随笔。
初中3年,他疯狂地问同学借书。“贪恋”着书中的每一个文字。1998年,徐耀学考入原固原市农业学校。他加入学校文学社团,一边读书一边创作。
2000年,他的小诗《秋收》在《六盘山》上发表,当时,不太会表达情绪的徐耀学,在学校收发室门口站了很久很久。那一刻,徐耀学知道,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文字了,确信自己的骨子里流淌着诗人的DNA。
结婚后的徐耀学依然没有放弃写诗,妻子王秀红最喜欢丈夫写诗的样子,家里珍藏着一本日记本,有一半都是写给她的情诗。
2017年6月,王秀红在菜地里干活时突然晕倒,送医后被确诊为突发脑出血。
徐耀学的生活被撕成碎片:白天在医院照顾妻子,晚上回家照料孩子,照料庄稼,查看圈舍。
在人生灰暗的时刻,写作对于徐耀学来讲,很揪心,很奢侈。有时压力太大,徐耀学就裹着被子,缩在角落,借着手机的微光写几行字。微弱的亮光里,徐耀学仿佛又看见了初中时窝在被窝里看书的那个自己。“那时候,文学带我熬过了苦难。”他想,“这一次,应该也可以。”
在徐耀学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王秀红的恢复超出了医生的预期。从不能下炕到蹒跚走路,从不能说话到牙牙学语,王秀红如新生儿一样一点点“成长”。3年后,她能独自慢行,用左手为丈夫做饭、洗衣,干点家务。更让夫妻俩欣慰的是,2023年,儿子徐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一切都好转起来了。徐耀学农忙后,反复阅读珍藏多年的单永珍诗集,郭文斌的《大年》又回到了他的床头。有灵感时,他就掏出手机在备忘录上记几句,满意的就做成美篇发在朋友圈,还会给诗配上插画和音乐。
如今,他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在朋友圈发表诗作了。徐耀学说:“我和我的诗,都像地里的种子,在最艰难的年景里也未曾真正枯萎。”
整理:毛文静
手绘:李雪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