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0小时前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们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家中来了小客人,孩子紧紧抱住自己的玩具,怎么也不肯分享,任家长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甚至还会大哭大闹一场。以往,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孩子 “小气”“自私”,但脑科学研究揭示,此时孩子的大脑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 ——“所有权敏感期”。了解这一阶段,掌握科学引导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从脑科学层面来看,2 - 6 岁的孩子,大脑发育促使他们开始构建 “所有权” 概念。这个阶段,孩子会坚定地认为 “我的玩具 = 我的领地”,分享在他们认知里,等同于 “领土被侵占” 。他们正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建立自我认知和安全感,这是大脑成长发育的正常进程。当孩子大声喊着 “这是我的”,拒绝与他人分享玩具时,其实是他们大脑中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努力区分 “我” 与 “非我”,试图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边界与地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2 岁半的明明,每次有小伙伴来家里玩,只要小伙伴一靠近他的玩具箱,他就会迅速跑过去,紧紧护住,嘴里还嘟囔着 “这是我的,不给你”。不管家长怎么劝说,说 “分享是美德”“大家一起玩才开心”,明明依旧不为所动。这就是典型的处于 “所有权敏感期” 孩子的表现。他们并非不善良,也不是故意要惹大人不高兴,而是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物品所有权有着强烈的捍卫意识。
面对处于 “所有权敏感期” 的孩子,家长若强行要求他们分享,可能会带来诸多负面后果。一方面,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自己最信任的父母都不尊重自己对物品的所有权,进而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影响亲子关系。另一方面,长期被迫分享,孩子可能会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表面上顺从家长要求,内心却充满委屈和不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也很难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如何科学引导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呢?首先,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当孩子拒绝分享时,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知道这是你非常喜欢的玩具,你现在还想自己玩,对不对?妈妈尊重你的想法。” 这样的话语,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权利被认可,内心的安全感得以增强。比如,当 3 岁的乐乐不肯把心爱的拼图借给小伙伴时,妈妈可以接着说:“等你玩完这一轮,再借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好吗?你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分享。” 这种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的方式,既尊重了孩子当下的意愿,又为后续分享埋下伏笔。
其次,可以采用 “交换” 的方式引导孩子。例如,当孩子不愿直接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时,家长可以提议:“你看,弟弟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皮球,你想不想玩?如果你把小汽车给弟弟玩一会儿,弟弟说不定愿意和你交换皮球哦。” 这种方式让孩子在分享过程中,有了新的收获,降低了他们对失去玩具的恐惧,同时也能让孩子初步体会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和社交价值。
再者,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分享的家庭氛围。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与家人分享食物、物品等,并表现出分享带来的愉悦。比如,晚餐时,爸爸可以把自己碗里的一块美味蛋糕分给妈妈,笑着说:“这块蛋糕太好吃了,我想和你一起分享。”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会逐渐对分享行为产生好感,更愿意主动尝试分享。
孩子 “不愿分享” 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大脑发育的科学依据。家长们了解 “所有权敏感期”,采用科学引导方法,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培养出既懂得尊重自己、又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秀品质 。#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