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客户端12小时前
“以前总觉得草原是‘取之不尽’的,现在听你们一说才知道,这草皮下面都是‘生态账’啊!”牧民桑杰对法院干警宣传的话听得认真,还会不时点头回应。最后,桑杰充满感慨地说出了这句话。
让桑杰由衷感慨的事,是近日措美县人民法院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草原生态保护最前沿,深入辖区草原放牧点、旅游景区及主要交通沿线,开展“零距离”环境资源保护法治宣传活动,以生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保护意识扎根草原、深入人心。
在广袤的草原深处,牧民的黑帐篷与成群的牛羊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法院干警来到放牧点,围坐于牧民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开话匣子。“大叔,您看这草场上的植被,要是过度放牧,来年就长不出好草了,牛羊没了口粮,咱们的日子也受影响不是?”
干警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近年来法院系统审理的非法开垦草原、超标放牧导致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详细讲解草原承载能力、禁牧休牧制度的重要性,违法放牧需承担的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宣传结束后,干警们还向牧民发放了印有汉藏双语的相关宣传手册,留下联系电话,承诺为牧民随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鼓励大家争当草原生态的守护者。
由于当前正值草原旅游旺季,蓝天白云下的牧区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法院干警带着宣传资料,穿梭在游客集中的观景台、休息区,主动向大家普及“无痕旅游”的法律边界。
“您好,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受保护的,随意采摘、践踏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乱扔垃圾不仅破坏景观,还可能因污染环境面临罚款哦。”干警们耐心提醒游客,从“不随意投喂野生动物”“不驾驶车辆碾压草场”到“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游客易懂易行的行为准则。
“拍照时不小心踩了草坪算不算违法?”一名游客提出心中的疑问,干警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解释道:“偶尔轻微的踩踏或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是多人频繁碾压,就可能对植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保护草原,需要每个人从‘小细节’做起。”
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宣传让“旅游”与“责任”紧密相连,今后会带着敬畏之心欣赏自然之美。
同时,法院干警在公路沿线设立临时宣传点,对过往车辆尤其是货运车、越野车司机开展宣传。
“师傅,运输货物时可不能随意抛撒垃圾,塑料瓶、包装袋在草原上几十年都降解不了,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驾驶越野车千万不能偏离公路碾压草场,之前就有类似因车主碾压草原,不仅赔偿了生态修复费,还被处以罚款的案例。”
货车司机洛桑接过宣传资料说:“以前跑长途只想着赶时间,没想到路边的‘小事’也关系到法律责任,以后一定绷紧‘生态弦’。”
一场深入草原深处的宣传活动,是措美县人民法院将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关口前移”的生动实践。“接地气”的讲解、“沉浸式”的互动,让法律从“条文”变成“行动指南”,既增强了牧民的生态守护意识,也让游客、司机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