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3小时前
七月二十六日,大雨后的盛夏,即便有阳光直射,吹来的风也带有一丝凉意, 进入酷暑的夏日以来,这一场的确来的稍微晚了一些的雨,对干旱的皲裂的土地来说,也起到唤醒庄稼的作用。而我欣喜雨带来的凉快,翘着二郎腿坐在电脑前,乐呵呵的观看《中国好声音》,我是个对音乐比较敏感的人,有适宜的音乐,瞬时就能把我的情感从心里提到嗓子眼。
诗兄来电话的时候,我正陶醉在一首《这一次我绝不放手》的歌曲里,这歌名很给力量,当时还想以其为标题写一首新诗,刚酝酿起来的情感被诗兄的电话扰乱的一点渣子不剩的都驱走了。诗兄在电话里说,去“庄户鲜”吃饭,吃完饭,再一起去膜拜净土寺。我很痛快的答应了,不是因为有多久没有出去散心的缘故,是因为净土寺一直在我心里是一块神秘的圣土,又是和一群我崇敬的诗人一起,此程我不会枉然一度,我欣然前往。三个人二斤白酒另加每人两瓶啤酒进肚,借着醉意摇摇晃晃的踏上旅途。
沿途的风景不用多加修饰,雨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稻田,路两旁的树树草草等一片亮青。沁心清肺的大自然的柔风,使人一身轻松,没有了来自生活的压力,叫人瞬间释然。另外两个诗兄, 一个在昏昏欲睡,另一个醉眼朦胧,唯有我和诗妹小孙清醒着,小孙专注开着车,我一路欣赏着窗外的风景,很是享受!指望诗兄(诗思如雨)在副驾驶指引方向,却酒精已经厉害到让他保持缄默,不过到关键时刻,经过我和小孙的干呼万唤,诗兄(诗思如雨)还是有几许清醒,顺利并安全的指引到有山兄(青峰岭)家。稍坐片刻,喝了一碗水,在有山兄的带领下,干曲万折的一路奔驰,终于来到了拭目以待的净土寺。
下了车,经过一个全是红瓦房和用石块砌成院墙的村庄,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大约有十多户人家,走下山坡向西,有一条干涸的深沟,从西边的山顺下来。净土寺就在这山脚下,深沟的北沿,也是一个小山坡,现在已是有十几户的村庄了。唯有醒目的是高约有两米半宽约有一米的白色石碑,石碑上头盘踞两条相视的龙,碑下端是一只象是要转头的乌龟,碑身中间有裂痕,可能以前被破坏过,后来被人粘合上。听熟知这里的人说,这样的石碑是一对的,另一个被人早已盗走,据说这里是朱元璋的后人避难的场所。离碑不远的左前方,挨着一堵石墙,有两棵银杏树, 是从那个年代活下来的,今天仍然枝繁叶茂,银杏树也象征着长寿,我使劲昂着头看着眼前的这两棵参天大树,我的心无限徜徉,仿佛我已置身那个年代, 清晨敲着木鱼念佛诵经,然后安然的来到银杏树下挑一担水,接着劈柴做饭, 每天用佛语净心,用日出日落来安度时光。
夜间亮起莹莹灯火,在清静的山坡上,通过夜的黑,方圆干里,唯有净土寺在夜色的朦胧里莹莹发光。这里还有三个石碑,都是后来人在碑上镌刻净土寺的史记。我想假如朱元璋或者后人真来这里避难,在那个年代,不管地形偏侣僻或者环境幽静,这里的风水是好的。
这里原本就是黄土渣子堆积的山坡,无非再有一条从山间流淌下的河,也不敢保证两棵幼苗的银杏长成现在的老树, 依旧葱茏。那时,我真的想用身体膜拜,不局限于心中膜拜,看师兄们个个陶醉在石碑上的文字,我承认在心里给他们和自己下了个定义,说他们是研究性的诗人,自己是抒情性的。最后还是打消了用身体膜拜的想法,但还是让天公看透了我的心思,只让过度抒情的人来用身体膜拜吧,便有了我一脚踩空, 身体直直的扑倒在山坡上,这膜拜的确是有力度,可能也顺便带上诗兄们的一番诚意吧,幸好还能站起来,给师兄们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然后我一瘸一拐的跟在他们后面。心想日后到哪里,一定多加小心,不要随便过度抒情。不过,后来想想,这一脚的膜拜也值了, 让我更清晰的记住摔过的地方,能把净土寺的一寸土壤放在心里,应该是我的一种荣幸。
时间快到傍晚十七点,我们坐上车去了附近的“仙人洞”,那里山山相接,山水相映。站在山头望着青峰岭,宛如一飘清澈的溪水,想去喝个痛快,去沐浴个痛快。站在这个山头就能看到那座山半腰白点的羊,还有那赶羊的老汉,那鞭声响彻在山间。这时,一轮红日象姑娘的红兜兜映羞我的脸,我也一网深情地望向它,因为我爱这个时候的太阳,爱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惬意,爱它的红美化了田园的风景,还有它把吹来的风给沐浴凉了,再来凉透我们的心扉。
壹点号 王光强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