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1小时前
“都 5 岁了还跟大人睡,太不独立了!” 当邻居再次这样说时,张莉咬咬牙,当晚就把儿子强强抱进了儿童房。可接下来的半个月,强强每天半夜都会哭着跑到主卧门口,而张莉则在 “必须让他独立” 的执念和 “孩子太可怜” 的心疼中反复煎熬。儿童心理学家指出:90% 的家长都把分床这件事搞反了 —— 分床的终极目标不是 “让孩子自己睡”,而是帮他建立 “即使独自在黑暗中,也能感到安全” 的内在力量。强迫孩子分床,看似培养独立,实则可能摧毁安全感,让 “独自睡觉” 变成童年阴影。
“分床” 与 “独立” 之间,差着 “安全感” 这座桥
真正的独立,是 “我有能力应对分离”,而不是 “必须忍受分离”。就像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先确认 “妈妈就在不远处”,才敢迈开脚步;分床的孩子,也需要先确信 “即使独自睡,爸爸妈妈也会回应我”,才能安心独处。有位妈妈分享过失败的经历:她趁孩子睡着后偷偷离开,孩子半夜醒来发现身边没人,吓得钻进衣柜躲了一夜。这种 “突然消失” 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 “独自睡觉意味着被抛弃”,反而更依赖大人。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6 岁前的孩子,大脑还没形成 “客体永久性” 的稳定认知 —— 他们会认为 “看不见的东西就消失了”。所以分床时,家长需要用具体的方式证明 “即使不在眼前,爱也一直在”:比如在孩子床头放一张全家福,说 “爸爸妈妈就在隔壁,听到你叫就会过来”;每晚睡前进行固定的 “告别仪式”,亲吻额头后说 “晚安,我们明天早上见”。这些细节能帮孩子搭建 “安全感桥梁”,让分床从 “被迫分离” 变成 “温暖约定”。
90% 家长踩坑:把 “分床成功” 等同于 “不哭不闹”
很多家长用 “孩子有没有哭” 来判断分床是否成功,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孩子是否在独自睡觉时感到平静。有个女孩分床后从不哭闹,可妈妈发现她总在凌晨把所有玩具摆在床边,像 “站岗” 一样围着自己。心理医生说,这是孩子在用 “过度控制环境” 来缓解恐惧 —— 她不敢哭,却用沉默的方式表达不安。
真正的分床成功,是孩子能自然入睡,半夜醒来能自己翻个身继续睡,早上醒来时情绪愉悦。为了达到这个状态,家长需要允许孩子 “有过渡期”:刚开始可以在儿童房陪到孩子睡着再离开;如果孩子半夜哭闹,先过去轻拍安抚,而不是直接把他抱回大床;允许孩子抱着熟悉的玩偶或毯子,这些 “过渡性客体” 能替代家长的陪伴,给孩子安全感。就像一位爸爸说的:“我儿子用了三个月才完全独自睡,但这三个月里,他从每晚哭 5 次变成偶尔哼唧一声,这种循序渐进的进步,比‘一夜分床’更有意义。”
分床的终极目标:培养 “内在安全基地”
儿童房的小床上,藏着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知:“我是否值得被爱?”“遇到困难时是否有人帮我?” 顺利分床的孩子,会逐渐形成 “内在安全基地”—— 即使独自面对黑暗,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因为他知道 “背后有支持”。这种心理力量,会迁移到未来的生活中:上幼儿园时更少哭闹,遇到挫折时更愿意尝试解决,与人交往时更自信从容。
而被强迫分床的孩子,可能会用两种极端方式应对:要么变得 “过度独立”,从不求助别人,因为 “求助意味着不被爱”;要么变得 “极度黏人”,用各种方式确认 “自己没有被抛弃”。有位小学老师观察到,那些一年级还需要陪睡的孩子,很多在幼儿园时经历过 “被强硬分床”,他们的黏人其实是在弥补当年缺失的安全感。
分床的正确打开方式:“三不原则”+“两要仪式”
分床这件事,就像给小树移栽 —— 重要的不是 “必须在某个时间完成”,而是 “移栽时是否保护好了根系”。孩子的 “安全感根系” 如果被粗暴对待,即使表面上 “独立” 了,内心也会贫瘠;而被温柔呵护的根系,会在独自的土壤里扎得更深,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就像儿童心理学家说的:“真正的独立,是带着爱和安全感去探索世界,而不是被迫独自面对一切。” 家长要做的,不是逼孩子 “自己睡”,而是帮他相信 “即使自己睡,也永远被爱着”—— 这份确信,才是独立最坚实的根基。#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