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7-21 16:09
当湘西深山的茶油在柴火锅中噼啪作响,当川南井盐在泡菜坛里悄然生花,当潮汕狮头鹅在卤汁中浸透时光——12集纪录片《家乡菜 中国味》正在爱奇艺醇香热播。摄制组踏遍青山,以中国地理标志食材为经纬,将八大菜系与三地风味的魂魄,熬煮成一锅滚烫的文化浓汤,让万千游子在屏幕前尝到故土的体温。
《家乡菜 中国味》
时长:12集x 23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美食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八大菜系
调味盒子里的乾坤
川菜的灵魂藏在郫县豆瓣里。这种由蚕豆、辣椒与都江堰雪水淬炼的调味品,历经 34 道工序和至少三年发酵,成就了麻婆豆腐、回锅肉的 “一菜一格”。纪录片中,非遗传承人徐良在全球最大的豆瓣晒场翻动酱缸,阳光与时间的魔法让褐色的豆瓣泛起琥珀光泽,这不仅是味觉的沉淀,更是移民文化的结晶 ——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在酱料的香气中苏醒。
淮扬菜的精致在狮子头中绽放。这道始于隋炀帝时期的名菜,讲究 “细切粗斩” 的刀工:七分瘦肉与三分肥肉切成米粒状,加入荸荠碎和鸡汤搅拌上劲,入油锅炸至金黄后,再用砂锅慢炖三小时。纪录片中,扬州厨师将狮子头摆成葵花状,肉香与荸荠的清甜交融,恰似江南水乡的婉约。
粤菜的清远鸡则演绎着 “至鲜于至简” 的哲学。这种散养在竹林中的麻鸡,经 “三起三落” 的浸煮工艺,皮爽肉滑,骨软味鲜。非遗传承人阮师傅在镜头前展示独门绝技:将鸡头浸入 90℃的水中反复烫匀,冷水激过后的鸡肉弹牙多汁,搭配葱姜蓉蘸料,完美诠释了岭南饮食的本味追求。
地域风味
土地馈赠的生命礼赞
在临潼,石榴与火晶柿子是大地的红宝石。临潼石榴自汉代传入,历经 2100 年培育,果肉如玛瑙般晶莹,富含抗氧化成分,其种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纪录片中,果农用竹篓采摘石榴的画面,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形成时空对话。而火晶柿子制成的柿饼,在窑洞屋檐下晾晒成琥珀色,甜蜜的滋味里藏着关中平原的丰收喜悦。
武川莜面则是高原智慧的结晶。这种耐高寒的作物,经 “三熟” 工艺(炒熟麦粒、开水和面、笼屉蒸熟),变幻出 40 多种形态:窝窝、鱼鱼、饨饨…… 纪录片中,当地妇女盘腿坐在炕上,用手掌将莜面推成薄如蝉翼的窝窝,整齐排列如蜂窝,搭配羊肉土豆汤,既抗寒又饱腹。莜面不仅是食物,更是武川人 “冷调校面捣烧酒” 的生活哲学。
西旗羊肉的醇香源自呼伦贝尔草原。这里的羊吃着含 36 种中草药的碱草,饮着矿泉河水,肉质鲜嫩无膻,富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纪录片中,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举行 “全羊宴”,手把肉、涮羊肉、烤羊排依次上桌,搭配野韭菜花酱,每一口都洋溢着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豪迈
情感纽带
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北方菜的酸菜扣肉是冬季的温暖符号。东北的酸菜经三个月发酵,与五花肉层层相叠,蒸制后酸香解腻。纪录片中,哈尔滨的李大姐在厨房忙碌,蒸汽模糊了玻璃窗,孩子们围坐在桌旁等待年夜饭的场景,让酸菜的酸味里浸满了团圆的甜蜜。
徽菜的毛峰茶宴则是山野的馈赠。黄山毛峰与土鸡蛋同炒,茶叶的清香渗入金黄的蛋液;佛跳墙般的 “茶菇炖土鸡”,茶汤的醇厚与山珍的鲜美交融。纪录片中,茶农在云雾缭绕的茶园采茶,厨娘将鲜叶入菜的画面,展现了徽州人 “靠山吃山” 的生存智慧。
闽菜的佛跳墙承载着千年传承。这道用鲍鱼、海参、鱼翅等 18 种食材煨制的国宴名菜,需在绍兴酒坛中慢炖 8 小时。纪录片中,非遗传承人杨伟华展示 “八扒工艺”,荷叶封坛的瞬间,酒香与肉香四溢,正如文人笔下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的诗意。
《家乡菜 中国味》在爱奇艺的热播,
恰似一场全民参与的味觉寻根。
它让我们懂得:
所谓“中国味”,不在米其林榜单,而在外婆灶台上那罐老卤、阿公酒瓮里那抹陈香;
所谓“家乡菜”,不仅喂养了肉身,更在舌尖上烙下了我们是谁、从何处来的永恒印记。
即刻登陆爱奇艺,让舌尖循着地理标志的脉络启程,在湘辣川麻、鲁醇粤鲜、淮扬至美、北方面魂的百味交响中,尝遍山河故园,找回那个被我们称作“家乡”的味觉原点。
END
编辑 | 吴雪
审核 | 王梦倩
复审 | 王文峰
策划发行机构 | 京商传媒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