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9小时前
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披露的数据中,格外亮眼的三个“1亿人次”,生动折射着我国城市交通的韧性活力。
这些年,愈发多元的交通网络、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显著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地域之间“一日千里”,多城切换成为现实;城市内部,地铁、公交、网约车畅行无忧,极大拓展了大家的工作生活半径。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如何让每一种交通都能发挥最大价值,尤为考验治理智慧。以公交为例,如今我国城市公交线路近8万条、线路长度超170万公里。庞大的公交体量惠及亿万人的日常出行,而具体到每一条公交线路,也都藏着不小学问。怎样设置站点才能更加科学方便?配备几辆车才能提升运输效率?都需要在通盘考量后给出“最优解”。与此同时,交通优化改造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正如当召唤网约车成为日常,本市相当一部分夜班公交的存在感被悄然稀释。从“刚需”到“补充”,夜班公交走向减量中提质,以更加精细化的服务照亮着晚归者的回家路。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着活力。数据显示,每在轨道交通建设上投资1亿元,可带动约2.6亿元的GDP增长,提供超4000个就业岗位。就拿北京来说,眼下29条线网纵横交织,“地下大动脉”与城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在文旅持续火热的今天,全市公共交通网串联起大部分热门景点,“交通+文旅”的服务闭环,也激活着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以更大视野看,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交通网络是否高效,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今天大家对出行的需求,早已从“坐得上”向“坐得好”转变,这也意味着,城市交通更需在优化细节、“开小处方”上做文章。比如,面向市民,将服务从“大众普惠”向“精准触达”延伸,重点推进“出门直达地铁站”“点对点送学就医”等等;面向游客,开发更多串联核心景点的“通游专线”,畅通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接驳服务等等。
“路畅百事通”,城市的温度,治理的精度,就交织在每一次出发与抵达之中。“幸福出行网”越织越密,城市的每一次脉动都将更加从容、更显活力。
图源:视觉中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