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6小时前
当“眼科”被亲切地翻译成潮汕方言“目镜科”,当智能手表查询界面被形容为“点这朵小云彩就行”,广州中医药大学(简称“广中医”)第三临床医学院杏林春晖突击队的队员们,用熟悉的乡音瞬间拉近了与汕头潮阳区长者们的距离。
连日来,这群身着“百千万工程”字样队服的广中医青年学子,利用暑期时间回到家乡,走进汕头市潮阳区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基地——汕头呼援通(潮阳)中心,开展系列健康服务活动,他们深入智慧养老平台、社区中心和老街巷陌,以专业知识和赤诚之心服务桑梓,被当地长者由衷称赞为“最接地气的大学生”。
探访智慧平台,感受科技守护力量
7月17日,参加活动的广中医学子走进设于潮阳区民政局的“呼援通”智慧养老平台。在走访参观中,该中心工作人员何墅铤向他们仔细介绍了平台的运作模式。
据何墅铤介绍,汕头呼援通(潮阳)中心是市、区两级重点民生工程,由潮阳宏济医院承接运营,依托“互联网+呼援”模式,24小时免费为潮阳全区近万名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低保、特困及80岁以上长者提供紧急救援、健康监测、防走失及志愿服务等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
“它能实时监测佩戴者的血压、血氧、心率等关键健康指标,具备精准定位防走失功能。”何墅铤在介绍过程中,还向学子们现场展示了汕头呼援通(潮阳)中心配备给服务对象的智能手表,“一旦遇险,长者只需一键呼叫,平台即刻联动社工、医护人员及志愿者快速响应,为长者生命安全构筑起一张无形的‘云守护网’。”
乡音导诊宣教,岐黄智慧润泽乡邻
在汕头呼援通(潮阳)中心,广中医的学子们迅速融入角色,成为沟通的桥梁。
“阿伯,‘眼科’用咱话叫‘目镜科’!”学子们熟练地将电子挂号单上的科室名称翻译成俚俗易懂的潮汕话,一句乡音,让老人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
为了更好地指引方向,队员们甚至手绘起中医科室的速写图,将推拿房比作“太乙穴”,中药局喻为“归经药引”,其精准导航被长者们笑赞“堪比经络定位”。
面对智能设备,队员们同样耐心,一句“点这朵小云彩就行!”的生动指引,帮助阿婆轻松学会了用手机查询煎药进度,让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在数字时代也能划出便捷的光路。
“厝边头尾注意,血压血糖爱常测!”活动期间,广中医第三临床医学院杏林春晖突击队队长林梦晖用地道的潮汕话为长者们带来一堂生动的“三高”防治讲座。她结合中医养生智慧,深入浅出地讲解日常饮食调理与穴位保健知识,当地的“阿公阿嬷”们听得全神贯注,频频点头,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倾听银龄声,呼援成效映笑颜。广中医的学子们聚焦“呼援通”为代表的医养结合服务成效,细致开展问卷调研。长者们对此纷纷点赞:“手表救命快!” “志愿者常来唠嗑。” 这些珍贵的反馈,正是优化智慧养老、照亮“夕阳红”的明灯。
深入巷陌义诊,仁心仁术惠及万家
7月19日,广中医的学子们将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走进棉田百年老巷开展入户走访和下乡义诊。老榕树的须根轻拂过队员们的蓝白马甲,“百千万工程”的暖意流淌在青石板路上。
在独居阿婆的老屋,吱呀的木门开启,迎接队员们的是一张慈祥的笑脸。队员们为阿婆送上精心准备的雕花养生锤和艾草香囊,细说其驱寒保健功效。见阿婆揉膝,队员则立刻蹲下身,指着她的膝盖外侧说:“阿婆,这儿叫足三里,秋冬常按就像穿了绒裤!”
协助潮阳宏济医院医务志愿者开展义医义诊时,队员们更是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耳穴治疗区,队员们铺开耳穴模型,像讲解星座图般为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家们指出“神门穴是安眠开关”;在诊脉台前,队员精准捕捉到一位老船长的脉象“弦如绷紧帆索”,判断其因思亲导致肝郁化火,一边开导一边教他掐四缝穴泄压力;遮阳棚下,推拿服务同样受欢迎,队员们搓热掌心为阿婆推碾僵硬的肩颈,僵块在指下如春冰化开,邻座老伯见状也忍不住探头请求:“给我也刮刮,这背僵了三十年……”
从探访智慧养老平台感受科技助老力量,到用乡音俚语打通服务长者的“最后一米”;从生动实用的中医健康课堂,到深入百年老巷的入户走访与仁心义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杏林春晖突击队的学子们,在汕头潮阳的基层一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服务家乡建设的责任担当。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林梦晖 夏东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