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12小时前
有时候,我们会习惯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拖延。比如,明明可以在睡前把早晨出门的东西准备好,却犯懒想着第二天再准备,导致出门前手忙脚乱;早就想整理一下电脑桌面,却又觉得文件分类很麻烦,导致每次找东西时花费更多时间……
心理学家说,这些小事占用着我们心理空间,久而久之会让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培养“顺手就做”的执行力,想到什么就立即行动,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轻盈了,面对人生大事也更有力量了。
南海网拍客特约摄影师 王聘钊 摄
及时处理生活中的小事
就是剪除内心的藤蔓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优先处理那些看起来很紧急,或者很重要的事务,导致那些生活中早就该处理的小事被一拖再拖。这些小事,也许是一筐久久未洗的衣服,也许是一个早就开始滴水却一直未修的水龙头,也许是一餐与朋友约好但仍未兑现的晚饭……
如果总是推迟处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越积越多,就会占用我们的大脑“内存”,让原本的小任务变成心理压力,让我们觉得烦躁不安,觉得生活“一团乱麻”。
但当我们放下拖延,将内心列表中的待办事项控制在一个更小的范围,你会发现,处理这些琐事其实很简单,生活的掌控感被加强了。
不仅如此,完成小事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还会让人把之前那些拖着没干的,稍困难的任务一起完成。比如,当我们换掉那个滴水的水龙头,或许会想着顺便把浴室也打扫一遍;当我们清理了电脑桌面,可能就一鼓作气将电脑硬盘也整理了。
如何克服小事拖延心理?
打断在小事上拖延的习惯,是培养我们执行力的好方法。当你将这些琐事在“刷新”之后立即处理,也就意味着随时清理生活中的慢性压力,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面对更多的挑战。在面对大事时,也更有底气和行动力。
正是所谓,当我们内心清净,才能在波澜起伏中淡定。
01 正视小事带来的意义
心理学家表示,当任务的心理成本远超过收益时,一些人就会选择拖延。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些与当下核心任务无关的事情,“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去做。
但事实上,重新定义小事的价值,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美好的体验,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比如井井有条的桌面,会让我们的效率变高;干净整齐的起居环境,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好。
02 将任务分解,化繁为简
杜绝拖延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将任务拆分,这会让任务在我们脑海中的“权重”变低,减轻我们完成任务的压力。
比如,“清理电脑桌面”这个任务可拆解为:
第一步:按类型建立几个文件夹,并分别命名(2分钟)
第二步:将散落在桌面上的文件按类型归类,放入文件夹(3分钟)
第三步:桌面只保留正在使用的文件夹,将其余文件夹收进硬盘(2分钟)
如此这般,一个乍看仿佛有点麻烦的事情,是不是一下变得简单了?此外,我们还可以视自己的时间精力,将拆分后的步骤分开完成。
03 将待办事项写下来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将这些“待办”小事从脑海里拿出来,写在纸上,做完一个画掉一个,为大脑腾出“缓存”空间。
当我们清空一张纸上的全部任务时,会感觉自己的头脑也变得清爽了,内心莫名的烦躁一扫而空。
04 设立“小事结算日”
就像设置“大扫除日”或“家庭聚餐日”一样,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处理这些小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日常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去完成那些重要的事务,而不会被因小事未完成而生的焦虑所缠绕。
05 给自己一些“即时奖励”
如果你觉得某些事情“懒得做”,可以尝试给自己设置一些奖赏,这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任务后,马上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比如,打扫干净屋子可以奖励自己一杯奶茶,把喜欢的电视剧留在洗衣服、刷鞋的时候看。这种小任务与“多巴胺快乐”之间的联系,会增加我们处理小事的动力。
南海网拍客特约摄影师 王聘钊 摄
写在最后
当小事被拖延堆积,也会变成心理压力;而那些看起来真正重大的事,只要我们用轻松坦然的心态面对,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
就像一句话说的,每一件让你产生心理博弈的事,其实都是让人生变得更好的契机。当你直面它们,就是告诉自己:我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拥有战胜困难的实力。
生活中的种种小事或许微不足道,但也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生活的全貌,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质感。也正是在这些小事中,我们得以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自己有在好好生活。
愿我们都能拥有清爽的生活,每一天都好好爱自己。
文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部分内容来源公众号“壹心理”
(本文为转载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给予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