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9小时前
“这孩子太作了!” 游乐场里,一位妈妈对着哭闹不止的孩子怒吼。只因冰淇淋融化滴在了手上,孩子便崩溃大哭,任凭妈妈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在旁人看来,这确实是 “小题大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孩子或许是高敏感体质 —— 冰淇淋的黏腻触感、周围嘈杂的音乐、妈妈不耐烦的语气,所有信息像潮水般涌入他的感官,让他只能用哭闹来释放内心的 overwhelm( overwhelm 有不知所措、被压垮的意思 )。那些被家长贴上 “作” 标签的行为,其实是高敏感孩子在混乱世界里保护自己的生存策略,可惜 90% 的家长都没看透。
高敏感孩子就像带着 “超级传感器” 来到这个世界。他们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节:衣服标签的摩擦声、灯光的细微闪烁、他人语气里的一丝不悦,甚至空气中弥漫的陌生气味。这些在普通孩子看来无关紧要的信息,在高敏感孩子的感官里却被放大数倍。比如,有的孩子拒绝穿新衣服,并非故意挑食,而是新布料的硬挺触感让他浑身不适;有的孩子在人群中突然沉默,不是 “不合群”,而是周围的交谈声、脚步声、笑声交织在一起,让他的大脑无法处理;还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变化格外敏感,父母一句无心的 “算了”,可能会被他解读为 “妈妈不爱我了”。
这些 “反常” 的反应,本质上是高敏感孩子的 “自我保护机制”。当感官被过度刺激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划清边界:通过哭闹表达 “我需要安静”,用拒绝表达 “这个环境让我不安”,用重复提问确认 “你真的没有生气”。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用尖刺抵御外界的伤害,高敏感孩子的 “作”,是他们在感官过载时竖起的 “防护盾”。可惜,多数家长将其视为 “任性”,用 “不许哭”“别矫情” 来压制,反而让孩子陷入更深的恐惧 —— 他们不仅要承受感官的痛苦,还要面对父母的不理解。
高敏感孩子的 “生存策略” 还体现在对 “确定性” 的执着上。他们喜欢固定的作息、熟悉的路线、重复的故事,因为这些 “不变” 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当计划被打乱时,比如原定周末去公园却临时改成走亲戚,他们会瞬间崩溃。这并非 “不讲理”,而是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他们构建的 “安全框架”,让他们对未知产生强烈的焦虑。此时,他们的哭闹更像是在呼喊:“我需要时间适应,请不要强迫我。” 若家长能蹲下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失望,我们可以下周再去公园,今天先试着和亲戚打个招呼好吗?” 往往能让孩子逐渐平静 —— 他们需要的不是 “必须听话”,而是被理解和尊重。
更令人心疼的是,高敏感孩子的 “作”,有时是在表达 “我需要帮助”。他们的内心细腻如玻璃,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当在幼儿园被同学无意推搡,普通孩子可能哭一会儿就忘,高敏感孩子却会反复回想 “他是不是讨厌我”,进而通过拒绝吃饭、不肯上学来释放压力。这时候的 “作”,是他们在说:“我处理不了这种情绪,你能不能抱抱我?” 可很多家长却认为 “这点小事至于吗”,用批评代替安抚,让孩子学会了隐藏真实感受 —— 长大后,他们可能成为 “懂事” 的孩子,却也可能在无人处独自消化情绪,埋下心理隐患。
心理学研究显示,高敏感特质在人群中占比约 20%,并非 “问题”,而是一种先天的神经特质。就像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绘画,高敏感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那些能捕捉到花开的声音、能感受到他人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心理咨询师或科学家。但前提是,他们的 “生存策略” 能被看见和接纳。
当家长放下 “纠正” 的执念,试着用孩子的视角感受世界,就会发现:所谓的 “作”,不过是高敏感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们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真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给他们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 “我懂你”,比一百句 “别作了” 更有力量。因为对高敏感孩子来说,被看见,就是最好的 “生存养分”。#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