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如果你曾读过沈从文的《边城》,一定对那个“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的湘西小镇念念不忘。而这座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边城原型,便是藏在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处的茶峒古镇。它像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躺在酉水之畔,用青石板路、吊脚楼和渡船,续写着《边城》里未完的故事。
一脚踏三省:茶峒的“地理密码”藏着怎样的风情?
茶峒古镇的位置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它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西部,隔着酉水河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相望,向南几步便是贵州省松桃县的地盘。站在古镇的“三省界碑”旁,左脚踩湖南,右脚跨重庆,抬眼能望到贵州的山,这种“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区位,让它成了中国地理版图上的一道奇景。
酉水河是茶峒的灵魂。这条发源于湖北的河流,在此处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将古镇环抱其中。河面上的拉拉渡是茶峒最动人的符号——没有船桨,没有马达,全靠一根横跨两岸的钢缆,船夫用手拉着缆绳,渡船便缓缓划过水面,吱呀的声响里,仿佛能听到翠翠和傩送当年的对话。坐在渡船上,看两岸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木柱深入水中,屋檐垂着红灯笼,船行至河中央时,抬头能看到湖南的“茶峒古镇”牌坊、重庆的“洪安古镇”门楼,以及远处贵州的青山,三省风光一河收尽。
古镇的街道是时光的琥珀。青石板路被踩得油亮,两旁的吊脚楼多是木质结构,黑瓦灰墙,雕花窗棂,有的门楣上还挂着“百年老店”的木牌。“翠翠楼”里摆着《边城》的手稿复印件和老照片,老板娘会给你讲沈从文当年在此采风的故事;“三省茶馆”里,湖南的腊肉、贵州的酸汤、重庆的辣子摆在一起,喝着本地的莓茶,听邻桌的人用湘语、渝语、黔语聊天,明明是不同的腔调,却透着一样的热辣与淳朴。
从《边城》到现实:茶峒的故事从未落幕
茶峒的美,从来不止于地理的奇特,更在于它把《边城》里的诗意活成了日常。
清晨的茶峒是水墨画卷。酉水河上薄雾未散,渡船还系在岸边,吊脚楼的窗棂透出微弱的灯光,阿婆们背着竹篓去河边洗衣,木槌敲打衣物的声音“砰砰”响,惊起几只水鸟。此时去河边的“翠翠岛”,岛上的翠翠雕像望着远方,裙摆随风飘动,仿佛在等那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傩送。岸边的石阶上,有人在写生,笔尖划过画纸,把吊脚楼、拉拉渡和远山都收进画里。
午后的茶峒是烟火人间。古镇的“百家饭”长街宴是必体验的热闹——每年农历四月八,三省的居民会带着自家的拿手菜聚集在主街,长桌从街头摆到街尾,酸鱼、腊肉、社饭、米豆腐……满满一桌都是湘西风味。席间有人唱苗歌,有人打糍粑,游客也被拉着入座,端起米酒一饮而尽,陌生人间的距离瞬间消失。如果你来得不是时候,街边的“边城小吃铺”也能让你大快朵颐:用酉水河鱼做的“酸汤鱼”,酸得开胃;糯米做的“蒿子粑粑”,带着草木清香;还有现炸的“油粑粑”,外酥里软,蘸点辣椒面,是茶峒人最爱的零食。
傍晚的茶峒是浪漫诗篇。夕阳把酉水河染成金色,拉拉渡的船夫开始收工,吊脚楼的红灯笼一盏盏亮起,倒映在水里,像一串流动的星辰。此时坐在河边的“渡船头咖啡馆”,点一杯“边城特调”(用本地莓茶和米酒调制),听老板讲那些关于等待与重逢的故事——有人为《边城》来此,却在这里遇见了相守一生的人;有人每年都来坐一次拉拉渡,只为找回心里的那份纯粹。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说:“这里的时光很慢,足够容下所有的思念与期待。”
走,去茶峒赴一场“未完的约”
很多人说,茶峒是“中国最后的边城”。它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只有青石板路的温润、吊脚楼的斑驳和酉水河的清澈。在这里,你可以:
- 坐一次拉拉渡,从湖南到重庆,再慢慢晃回来,感受“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的惬意;
- 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纪念馆,看泛黄的手稿和老照片,读懂文字背后的温柔;
- 住一晚吊脚楼民宿,枕着酉水河的涛声入睡,清晨被洗衣声唤醒,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生活;
- 带一包本地的“苗家腊肉”或“边城莓茶”,把茶峒的味道带回家。
茶峒古镇在哪里?它在湘黔渝的交界线上,在酉水河的柔波里,在《边城》的字里行间,更在每个向往纯粹与美好的人心里。来这里吧,让拉拉渡载你穿过时光,让吊脚楼为你遮挡喧嚣,在这座“一脚踏三省”的古镇里,遇见属于自己的“边城故事”。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