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新闻网2小时前
在连续两次未通过驾照科目二考试后,辛韵服用“吃了就不紧张”的药,“稳稳地”通过了考试;但在科目三考试前她虽减量服用该药,大脑仍出现一片空白。尤佳在面试前一天服用一片这类药进行“实验”,第二天出现头疼、心动过速等症状……媒体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网友考前服用的药品为一款处方降压药,亦可用于控制因甲亢、房颤等引发的心动过速。社交平台上,围绕“考前服药”的分享,既有“药到紧张除”的帖子,也有令人警醒的“失败案例”。
所谓“考试神药”,实为处方降压药,其健康代价令人心惊。北京协和医院杨明医生警示,该药通过强力抑制交感神经起效,对健康人群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它收缩支气管可诱发哮喘,更会拉低血压、心率和血糖,严重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杨明医生亲历一位高血压患者自行加倍剂量,心率骤降至30次/分,险酿大祸。一些人服药后的意识模糊、心悸、记忆缺失,正是身体在无声控诉。所谓“冷静”,实为生理机能被强行扭曲的假象。
当考场上的“冷静”以健康为抵押,法律与公平的天平亦随之倾斜。考生勾选“高血压”选项网购处方药,钻的是监管漏洞的空子,行为本身已逾越法律边界。更关键的是,驾考场景下服药过关,如同埋下“定时炸弹”。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降压类药物明确列入“药驾”风险清单,服用者可能出现反应迟钝、视物不清等危险状态。辛韵坡道熄火却无感、尤佳指令迟滞三秒——这些考试中的“平静”症状,恰是未来道路上“药驾”隐患的预演。驾考本身含有对驾驶者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的考核,一旦考生被药物麻痹,证书的含金量何在?公共安全的底线又由谁来守护?
尤为反讽的是,药物所标榜的“助力”,在考场上也常出现“反噬”。许多网友的“失败案例”揭示真相:有人面试时困倦迟钝,“大脑一片空白”;有人驾考中“方向都打错”,“忘记踩刹车”。这些案例无不指向同一个冰冷事实——药物不仅不能使考生“超常发挥”,反而可能干扰认知与临场反应,使考生发挥失常。
破解困局,亟须构建更强大的心理支持网络,让科学健康的“心法”取代危险药片。学校与社会机构应大力普及正念呼吸、系统脱敏等科学减压方法,提升心理韧性培训的可及性。考生自身更需筑牢防线:规律作息夯实身体基础,适度运动释放焦虑,亲友倾诉获得情感支持。若紧张情绪难以遏制,务必寻求正规医疗机构帮助,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审慎用药,切勿在社交平台的迷阵中自行抓取“解药”。
当一粒药片被寄予扭转乾坤的虚妄期待,就会导致健康崩塌、法律风险与考场反噬等副作用出现。真正的“心法”,在于以科学认知驱散“神药”迷思,以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疏解焦虑之源,以及个体对自身健康与行为边界的清醒守护。唯有如此,方能在人生的各类“考场”上,赢得一场又一场真正踏实、安全且无愧于心的胜利。 (关育兵)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