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游乐场的滑梯旁,四岁的乐乐正插队挤到队伍最前面,任凭后面的小朋友哭着喊 “要排队”,他却理直气壮地说 “我先看到的”。母亲拽着他的胳膊往队伍后拉,他却在地上打滚撒泼,引来一圈人围观。那一刻,母亲看着孩子蛮不讲理的样子,突然想起他一岁时抢别的宝宝手里的玩具,自己笑着说 “孩子还小不懂事”—— 那时没在意的小细节,如今长成了扎眼的 “没规矩”。
商场的玩具区里,六岁的朵朵把货架上的积木扔得满地都是,店员提醒 “要轻轻放”,她却把整盒积木倒在地上:“我爸妈会买的!” 父亲尴尬地弯腰收拾,她又跑去扯旁边模特身上的衣服。看着女儿旁若无人的样子,父亲脑海里闪过三年前的画面:家庭聚餐时,朵朵把不爱吃的菜吐在桌上,长辈们笑着说 “孩子活泼可爱”,他当时还觉得是夸奖。那些被纵容的瞬间,像藤蔓一样缠绕成如今的难题。
朋友家的聚会上,五岁的小宇拿着筷子在菜盘里翻来翻去,专挑自己爱吃的虾仁,奶奶想夹一块给他,他却把盘子往自己面前一拉:“都是我的!” 母亲呵斥他 “没礼貌”,他却噘着嘴说 “在家里都这样”。母亲望着满桌客人不自然的表情,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 —— 她总觉得 “孩子在家随意点没关系”,却忘了规矩从来不是只在外面生效的面具。
这些让人头疼的 “没规矩”,背后藏着同一个被忽视的真相:规则意识的培养,从来不是等孩子 “长大就懂了” 的自然现象,而是需要从第一次伸手抢玩具、第一次把食物扔在地上时就开始的引导。就像乐乐的母亲后来在育儿日记里写的:“我后悔没在他第一次插队时,蹲下来告诉他‘排队是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后悔没在他撒泼时,坚定地说‘哭闹不能解决问题’。”
真正的规矩教育,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带着温度的示范。朵朵的父亲后来改变了方式:逛商场时,他会牵着女儿的手说 “我们像小松鼠一样轻轻拿玩具,看完放回原位,这样别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吃饭时,他把公筷公勺摆在女儿面前:“这是食物的小火车,要让每个食材都有自己的座位。” 三个月后,朵朵在超市看到别的小朋友乱扔东西,会主动说 “要放回架子上哦”。
规则意识的培养,藏在日常的细节里。小宇的母亲开始和他玩 “家庭礼仪小剧场”:吃饭时模拟 “给爷爷夹菜”,客人来时练习 “请坐和谢谢”,出门前约定 “公共场合要轻轻说话”。当规则变成游戏,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后来小宇在幼儿园得到老师的表扬:“会主动帮同学开门,分点心时懂得先给别人。”
看着孩子们慢慢学会守规矩的样子,父母们终于明白:所谓规矩,不是束缚孩子的枷锁,而是让他们被世界温柔以待的铠甲。它教会孩子尊重他人,也让孩子赢得尊重;它让孩子懂得边界,也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就像老人们常说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方圆里藏着的,是孩子未来行走世界的底气。
如果时光能倒流,乐乐的母亲会在他第一次抢玩具时,教他说 “我们可以一起玩吗”;朵朵的父亲会在她第一次乱扔食物时,告诉她 “食物也会疼的”;小宇的母亲会在他第一次独占东西时,笑着说 “分享会让快乐变多哦”。但幸好,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从今天起,把规则意识的种子播进孩子心里,用耐心浇灌,终会开出懂礼貌、守秩序的花 —— 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比任何玩具都珍贵的礼物。#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