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9小时前
孙彩霞(中)与同事一起给群众分发食物。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8月9日清晨,榆中县高崖镇榆中第三中学的食堂里,刚出笼的花卷冒着热气,锅里的小米粥泛着清香,一旁的桌子上,香蕉、苹果、面包一应俱全……
负责做饭的马占军系着围裙,正和几名同事合力将沉甸甸的蒸笼抬到餐台前。“来了就得让乡亲们吃口热乎的,吃饱了才有力气。”马占军说。一个月前,马占军刚做了腿部手术,本应在家休养的他接到通知后,义无反顾地赶到学校,迅速烧火起炉,备好饭菜。
这里是榆中县山洪灾害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之一。前一天晚上9时,当来自马莲滩村170余名受灾群众陆续抵达这个临时安置点时,干净的宿舍、温暖的床铺、热腾腾的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
水淼宇(左一)与小伙伴们一起吃早餐。
“临时落脚,被大家这么照顾着,我们心里暖暖的。”受灾村民张府恩正在马莲滩村5社的食堂里与家人一起吃早饭。一碗小米粥、两个花卷和一颗鸡蛋……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让他们一家人打心底里感受到了温暖。
15岁的少年水淼宇正和小伙伴们坐在一起,一口花卷一口榨菜吃得不亦乐乎。“从下雨那天夜里开始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直到来了安置点,心里才不害怕了。”水淼宇说。
群众排队打饭。
“下午3点,我们接到了学校要作为安置点的通知,4点整全校45名老师就都赶到了学校。”榆中第三中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昌告诉记者。
当晚,马克昌正在学校值班,高崖镇的雨势并不是很大,直到第二天看到新闻他才知道不远处的马莲滩村经历了怎样的一夜。8日晚上9时许,转移的受灾群众陆续抵达。“几乎所有人的裤脚都沾着泥。”马克昌真切地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
马克昌(右一)与受灾群众聊天。
虽然正值暑假,住得较远的老师也按时驱车赶到学校,打扫卫生、安置群众、夜间巡查……大家都忙活到凌晨才休息。
“看到老乡们身上带着泥,有的老人孩子还在发抖,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宿舍楼下,语文老师孙彩霞一边登记群众信息一边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来了有干净地方睡,有热饭吃。”
数学老师蔡生迪从昨天下午赶到后,就一直在进行人员登记、物资签收发放、安抚群众情绪等工作,嗓子已经有些沙哑。“看着大家从最初的慌乱到现在能平静下来吃饭、休息,就觉得没白忙。”
蔡生迪(左一)正在登记信息。
早饭后,张府恩看到还在忙碌的老师们,关心道:“你们也赶紧吃,别饿着。”听到这句话,蔡生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安置点一角的医疗室里,榆中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金建医生刚给一位老人量完血压。药箱里整齐码放着消毒水、感冒药等常用药品,地上的喷雾器还散发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现在情况好多了,大家慢慢缓过来,情绪也稳定了。”金建说。
8月8日晚,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的救援情况。在救援过程中,通过投亲靠友就近转移安置、征用酒店转移安置、设置集中安置点转移安置等方式,共征用酒店54个、1684间,学校村委会等安置点14个,已经累计转移安置群众9828人,近万人已被妥善安置。
早饭结束后,许多受灾村民聚集在校园里活动,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游戏,一切都显得宁静、有序,受灾群众心头的阴霾正在被安置点上升腾的温暖融化。
花卷升腾的热气、小米粥熨帖的暖意、一句“多吃点”的朴素叮咛……正是在细微处流淌的关怀与井然有序的保障中,在灾难突袭的废墟之上,一种名为“安心”的力量悄然汇聚,支撑着马莲滩村的乡亲们,共同攥紧一股绳,等待着重返家园、重建生活的日子。
记者手记 马小龙
在安置点上采访时,处处都是温暖的小事。眼前的场景,不禁让人想到:灾难面前最动人的叙事,往往在那些贴着生活肌理的细节中——是学校老师知道老人爱喝茶的“懂得”,是把茶叶放在开水壶旁的“细致”,是“把每个人都当作家人”的温情。
这些细节,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灾难撕裂日常,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往往就藏在对熟悉生活的回归里。一个花卷的温度、一床棉被的厚度、一句问候的热度、一次次不知疲倦地奔跑……这些细节像毛细血管一样,将“保障”的养分输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安置”不再是冰冷的词汇,而成为有温度的托举。
当被安置者从细节中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创伤便有了被抚慰的切口,信心也便有了生长的土壤。正是这些细节,才构成了抵御灾难、抚平创伤、凝聚信心的坚实“盾”。灾难无常,而在细节中汇聚成的暖流,正是带领人们走出阴霾、重建家园的希望所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