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2小时前
你有没有发现,那个曾经热衷于分享生活点滴、记录一日三餐、甚至深夜emo都要发个状态的朋友,朋友圈已经很久没更新了。
或者,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从前,我们热衷于构建一个“朋友圈人设”,旅行要发九宫格,加班要拍深夜的办公室,吃到一顿美味要精心修图半小时。我们渴望被看见,被点赞,被评论。朋友圈像一个舞台,我们是卖力的演员,观众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我们表演的肯定。
后来,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那份分享欲就悄然退潮了。不是生活变得乏味,恰恰相反,是内心变得丰盈了。不再发朋友圈,不是高冷,也不是封闭,而是活明白了。
你的生活,终究是过给自己看的
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需要向世界证明点什么。证明自己过得很好,证明自己很有趣,证明自己没有被落下。我们把喜怒哀乐都寄托在那个小小的红点上,一个点赞能开心半天,一句评论能揣摩许久。
可慢慢地,你会发现,真正关心你的人,不需要通过朋友圈来了解你的近况;而那些刷着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他们看到的也只是你愿意让他们看到的冰山一角。他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照片背后的疲惫,或是你文字深处的叹息。
说白了,大家都很忙,你的生活剧情,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过是一划而过的数据流。当你彻底想通这一点,就不再需要用他人的认可来为自己的生活加冕。开心就自己笑出声,难过就找个角落安静待会儿,那份踏实的感受,比一百个赞都来得真切。
生活是体验,不是展演
我曾经有个习惯,看到绝美的晚霞,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找好角度,调好滤镜,然后发出去,再时不时刷新一下看有谁点了赞。等这一套流程走完,晚霞早就消失了。我记录了美,却没有真正地感受美。
这像不像一个隐喻?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展演”生活,却忘了去“体验”生活。和朋友吃一顿饭,大部分时间在拍照和P图;去一个地方旅行,心思全在怎么拍出“大片感”上。生活被简化成了可供发布的素材,而那些最鲜活、最生动的瞬间,就在我们低头编辑文案时,溜走了。
活明白了的人,会把手机放下,把眼睛抬起。他们会用心去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会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的风景,会投入地和眼前的人聊天。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不在屏幕里,而在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官中。
解释的成本太高,沉默是金
朋友圈是个广场,人多嘴杂。你分享快乐,有人说你炫耀;你诉说烦恼,有人嫌你矫情;你展示努力,有人觉得你在作秀。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也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
过去,我们可能会据理力争,想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善意。后来才发现,这根本是个无底洞。认知不在一个层面的人,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牛弹琴。
与其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沟通上,不如保持沉默。你过你的日子,我走我的独木桥。懂你的人,自然懂。不懂你的人,解释再多也是徒劳。把那点心思省下来,去读一本书,去跑一次步,去和值得的人深聊一次,都比在评论区里打一场必输的口水仗要有价值得多。
真正的关系,都藏在线下
点赞,解决不了你工作上的难题;评论,也无法在你生病时递上一杯热水。维系在朋友圈的,更多是“社交货币”,而非真正的感情纽带。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线上的热闹,才发现,真正高质量的关系,都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是深夜里一个可以随时拨通的电话,是失意时一个用力的拥抱,是饭桌上推心置腹的交谈,是不需要言语就能心领神会的默契。
成年人的世界,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活明白了,就会把这些稀缺的资源,精准地投入到那些最重要的人身上。我们不再需要用一个分组可见的朋友圈,去维系那些脆弱的联系。想念谁,就直接发条消息,约个饭。这比任何精心编辑的状态,都来得温暖而有力。
你的世界,不必向所有人开放。它很珍贵,只留给那些真正重要的人,还有最重要的,你自己。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