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小时前
在小说《红楼梦》里,作者给一些主要人物每人“分派”了一个字。这个字出现在一些回目中。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分派”给袭人的,是一个“贤”字;给平儿的,是一个“俏”字。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给史湘云的是一个“憨”字,给香菱的是一个“呆”字。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给晴雯的,是一个“勇”字;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给迎春的,是一个“懦”字;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给紫鹃的,是一个“慧”字……这些字作者不是随便给的。它高度概括了人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基本评价,也可以说是作者在最初构思一个个人物时,给她们确定的坐标和定位。这些字大都很好理解,稍稍不好理解的,是给薛宝钗的。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分派”给探春的,是一个“敏”字,“敏”就是机敏聪睿的意思。那么,给薛宝钗的这个“时”字该作何解释?有人说是“审时度势”的意思。把“审时度势”浓缩成一个“时”字?在汉语修辞中似乎没有这么简化的。于是有的版本便把“时”字改成了“识”,意思大概是“识大体”吧。但这样一改,便不通了:两句话上下是对仗的,“敏探春”对“时宝钗”,敏是形容词,“时”也应该是形容词才对。如果改成“识”,便成了动词,词性不对了。而且,作者“分派”给人物的字,都是形容词,怎么会到薛宝钗这里就改章程了?这不是曹雪芹的文字水平。
正确理解领会作者的本意,关键在于对“时”字的理解。《广韵》:“时,是也。”——“时”通“是”,乃“正确的”的意思。不是“审时度势”,也不是“随分入时”。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是”字呢?窃以为,因为“敏”是仄声,“是”也是仄声。为了用个平声字,所以选用了“时”。
薛宝钗的“正确”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她对和贾宝玉关系的处理上,比如她对林黛玉在看杂书问题上的“批评教育”,还有她对袭人的赞赏。尤其是查抄大观园之后,她果断地离开了大观园这个是非之地,表现出了她的大智慧。在对待她的终身大事上,她更是恪守“三从四德”,绝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这才是闺阁少女应有的正确态度。
再看作者给林黛玉“分派”的,却是个“幽”字。“幽”,有昏暗不明的意思。这个“幽”字作者用了两次,第二次是在第六十四回的回目里:“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像是在有意强化。由此看来,作者对林黛玉的性格是不大赞成的。钗黛二人,一“时”一“幽”,反映了作者的倾向和取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