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3小时前
“大家好,我是李轶,我今年45岁,我也脑梗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近日在视频中自曝确诊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
他的磁共振报告显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这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由于目前无症状,他还不需要进行治疗。李轶表示,这个无症状的腔梗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定期体检,真的很有必要”。
医者难自医,符合“过劳”高危因素
脑梗(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李轶医生表示,别的因素他都没有,就是符合一项“过劳”。
据了解,他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经常半夜被叫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有一次他高烧一周,仍半夜赶去医院为急性脑梗患者做手术。
术后他自己也撑不住倒下了,被送进抢救室。李轶自嘲:“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
脑卒中年轻化,不良生活习惯是主因
李轶医生在诊疗中遇到不少“过劳群体”。一位43岁的男性网约车司机,每天至少开13小时车,几乎全年无休,出现头疼、手发麻的症状。
李轶提醒道:“养家糊口不容易,也要重视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就算赚再多钱,一旦身体垮了,就都是零……”
他还接诊过一位34岁男性脑梗患者,依旧不愿意戒烟。李轶反复劝说:“你记住你是34岁,不是74岁,你把烟戒了,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
李轶提到,有两个孩子因为沉迷打游戏,长时间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最终导致脑卒中。其中一个16岁孩子送到医院时已半边身体瘫痪,虽经手术救回一命,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预防脑卒中,定期筛查与健康生活习惯是关键
李轶医生将“脑梗”比作一块土地上的主干河流堵住,病人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而“腔梗”好比田间的小水沟堵住,很多人没有症状。
对于“腔梗”患者,李轶建议:
积极筛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对伴有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控制甚至用药
不伴有高危因素者,不建议额外服药或过度治疗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适度锻炼,戒烟戒酒,避免高盐高油饮食
中老年朋友每五年进行一次脑血管检查,并定期随访
快速判别脑梗有个简单方法——“中风120”:
“1”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是否单侧无力;
“0”(聆)听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若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务必立刻拨打120,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专业医院,千万别错过黄金时间窗。
敲响过度劳累的健康警钟
上海九院专家自曝确诊脑梗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坚守,更敲响了过度劳累的健康警钟。
脑卒中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正如李轶医生所见,34岁的患者、16岁的少年都已出现在诊室。这一趋势与当代年轻人不规律作息、高强度工作、沉迷电子设备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定期体检、劳逸结合、识别卒中信号,应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健康必修课。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综合上观新闻、新民晚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