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7小时前
她走遍甘肃60余个乡镇和中专学校,以冶金技能解决千余个家庭的生存困境,将冶金类“冷门专业”锻造成“金字招牌”;她培养出劳模工匠1000余名,指导300余名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帮扶500余名重点群体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学生心中的“妈妈老师”。
17年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马琼深耕职业教育沃土,用情投身专业建设,用爱传技授艺立德树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殊荣,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马琼作为甘肃唯一教师代表,光荣入选。
9月10日,奔流新闻记者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实训基地,见到了被誉为“淬炼冶金工匠的锻造师”、学生心中的“妈妈老师”马琼。
记者:马老师,您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是什么让您选择来到兰州,投身职业教育?
马琼:我是甘肃人,对西部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2008年我来兰州资环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时,已经在兰钢干了17年,现在算起来到学校工作正好17年。我是学校冶金技术专业引进的第一个教师。那时的我有两个全新的身份——冶金技术专业第一任教师、冶金教研室主任。说实话,刚接手时我心里既着急又忐忑:甘肃的冶金有色是支柱产业,当时企业车间里到处都缺懂技术、能实操的专业人才,可冶金专业却连个像样的实训室和团队都没有。我记得第一次去中国铝业兰州有限公司调研,车间主任急切地说:“马老师,你们可得多培养些能上手的孩子,我们车间现在是‘求才若渴’。”这句话我记了17年,也成了我后来坚持的初心。
记者:您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把冶金专业打造成“国家级标杆”,这个过程一定非常艰难。
马琼:确实不容易。最初为了编写教材、设计课程,我跑遍了全国五十多家冶金企业,手绘了七百多张工艺流程图,在铝电解车间跟班100多天。1500℃的炼钢炉前,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很多人问我,一个女教师为什么选这么苦的专业,我说,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
为了对接企业岗位技能,我带着只有三四个人的团队,一次次往金川集团、酒钢集团跑。为了收集真实的生产案例,我们跟着工人师傅在车间走了一遍又一遍。回到学校,我们就围着桌子整理资料,把企业生产难题变成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把岗位操作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人问我“这么拼值得吗?”我总说:“冶金学院就像我的第二个孩子,看着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累都值。”
17年过去,当初那个只有1个专科专业的“小教研室”,壮大为有2个职业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的千人冶金工程学院;当初连基本实验设备都没有的教室,变成了能对接生产场景的智能冶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每次看到这些成果,我都会想起和团队同事一起熬夜画实践中心设计图,为了改革考评方式争论到深夜的情景。这份“冶金加速度”,是我们一起用无数个日夜跑出来的。
记者:您主导开发的冶金智能仿真实训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是如何带领团队让专业和实训做到有机结合的?
马琼:冶金实训高危、高成本、高污染,很多操作难以再现。我们必须破解这个难题。2012年,我们建成钢铁冶金仿真实训室,第二年完成的铝电解智能操作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使得现在的学生能安全、低成本地进行实操训练,实操落实率提高了200%。
这些年,除了在校内建专业、带团队,我还多了几个“校外身份”——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这些身份让我更清楚: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必须跟着产业走、贴着企业转。为了让专业设置更符合产业需求,我牵头论证新增了3个专科专业、3个职业本科专业。为了让技能大赛能真正检验教学成果,我主持设置了2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为了让课程更有“思政味”,我带着团队开发了“冶金技术史”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名教师荣获“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
记者:您带出了大量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是如何做到的?
马琼:我从2013年开始带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为了一个矿样纯度,我亲自去矿区筛选;为了一个检测方法,带着团队反复实验。我和学生一起训练到深夜,分析数据、优化方案。孩子们压力大,我就陪他们吃饭散步,像妈妈一样和他们聊天。至今我的学生拿过三项全国一等奖,我自己也四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2013年到2016年,我们团队连续承办了3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矿技术”赛项,当时整个团队不到10人,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买到合适的矿样,我跟着货车去矿山;为了帮学生练技能,我们每天晚上陪在实训室。最头疼的是选矿品位检测——送出去检测不仅要花钱,还会耽误训练进度。于是,我查资料、做试验,终于设计出“管式炉焙烧+计算”的快速检测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们拿了国赛一等奖。同时,我们还承办了7届省级和全国冶金行业技能大赛。每次从企业调研回来,我第一时间就扎进训练现场,给学生讲原理、校公式、教实操。学生因为训练压力大,我就告诉他们,“技能是练出来的,只要你不放弃,一定有成效”。这些年,200多名学生在大赛获奖,30多位老师成为优秀指导教师,我也帮扶了500多个重点群体学生高质量就业,冶金学院连续七届就业率100%,我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就是帮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
记者:冶金学院就业率连续七届达到100%,专业从“冷门”变成“热门”,您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马琼:是产教融合。我们构建了“专科-本科-双高”三级进阶体系,和全国三十多家冶金企业建立合作,把课堂搬进车间,把工程师请进教室。我常对学生说:“炼钢先炼人”,冶金是国之基石,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工匠精神的行业接班人。
这些年,我和团队还做了件“啃硬骨头”的事——研发实践教学装备。冶金企业现场实践教学有“三高三难”,市场上的采购装备又对接不了生产现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于是,我们提出了“硬件仿真、软件模拟”的思路,一头扎进了研发。这一扎就是十多年,我们先后拿到了13件专利,其中5件是发明专利,而且所有专利都用在教学上,不仅解决了5000多个学生的实习实践难题,还为学校节约千万元经费。这些技术还在兄弟院校转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横向项目与技术服务到款已达500余万元。
记者:学生都叫您“妈妈老师”,这个称呼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马琼(眼眶微湿):有一年过春节,学生给我发信息叫“马妈妈”,我一下子被感动了。因为这些学生和我儿子一样大,我确实在教学中把他们当作儿子看待。
职业教育中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有的家境困难,有的身有残疾。我始终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式。17年来,我帮扶了三百多名特殊学生完成学业并就业。孩子们毕业多年,还会给我发消息说“马妈妈,我现在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了”。那一刻,我觉得比什么都值得。我所有的身份里,我最珍视的还是“老师”这个称呼,尤其是学生们喊我的那句“妈妈老师”。
记者:2025年您光荣入选全国最美老师,您培养的学生王小康也荣获全国劳模,师徒共同荣获国家级荣誉,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马琼:王小康突破高纯铝生产技术,拿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比他还高兴。更让我骄傲的是,80%的毕业生扎根冶金行业。在新疆伊犁钢铁厂,有我的一对学生夫妻占成和文香,他们说:“炼钢炉前的每一度升温,都是为祖国强筋健骨。”这就是我和五千余名毕业生共同的信念。
记者:今天是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
马琼:谢谢!回望34年,从冶金一线的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的教师,我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陇原大地的滋养,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更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学生们的信任。有人说我是“铁姑娘”,可我知道,我只是把“热爱”两个字刻进了心里,热爱冶金这个行业,热爱职业教育这份事业,更热爱这些想靠技能改变人生的孩子。
未来的日子,我还想继续做那个“妈妈老师”,继续带领团队把专业建得更好,把孩子们教得更棒,为甘肃的冶金产业、为国家的职业教育,再尽一份力、再发一分光。
最后,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也祝各位教师同仁节日快乐,祝同学们学有所成、未来可期!
文·图·视频|奔流新闻首席记者张鹏翔 实习生吕仁卓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张鹏翔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Σ(°Д°;
2025-09-10
学习中
网友27763
2025-09-10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