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6小时前
《农村公路条例》实施前夕,张掖农村公路绘就提质增效生动画卷
在《农村公路条例》即将正式实施之际,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农村公路督导帮扶组深入6县(区)腹地,以“精准督导为笔、务实帮扶为墨”,在广袤乡村铺陈“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提质画卷。这场生动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交通基石,更成为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战略引领明航向,闭环落责破堵点。聚焦危桥改造的“安全屏障”、安全生命防护的“民生防线”、养护工程的“品质基石”三大关键领域,创新构建“清单列任务、项目促推进、闭环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末梢堵点”,帮扶组带着政策“工具箱”走进一线,通过专题宣讲会解基层之惑,把抽象条文化作“施工指南”,贯通从“纸面政策”到“工地实践”的全链条,让“国之大者”在乡路建设中落地生根,为行业发展校准了“航向标”。
精准施策解难题,严管提质固根基。秉持“问题为钥、需求为尺”的理念,量身定制“一县一策、一路一策”方案,推动农村公路从“通得了”向“通得好”、从“过得硬”向“精得优”跨越。工作过程中,面对高台县同步碎石封层施工的技术瓶颈,督导组驻点一线、挂图作战,逐环节打磨、逐细节优化,最终路面性能实现质的提升,省下近20%的养护资金,缩短15%以上的施工工期。与此同时,每月抽取不低于25%的项目样本,紧盯材料“源头关”、工序“流程关”、工程“质量关”,建立整改台账动态跟踪,确保每一段乡村道路都“安全可溯、质量可托”。
协同联动聚合力,路衍经济兴乡村。截至目前,张掖市村道危桥改造、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专项养护工程均实现“满堂红”,536公里乡路不仅织密了乡村交通网,更串联起产业发展的“珍珠链”。“路通”仅是起点,“业兴”才是目标,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牵头与市、县(区)交通部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联动体系,将32条公路与玉米制种基地、高原夏菜种植园精准对接。同时,联合地方文旅部门打造“丹霞景区—乡村民宿—非遗工坊”旅游专线,把公路沿线15个村落变为“网红打卡点”。
在山丹县大马营镇楼庄村,曾经因道路崎岖而“藏在深闺”的牦牛养殖合作社,如今依托拓宽连接国道的农村公路,实现了“养殖基地—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全链条贯通,合作社负责人朱军算了一笔账:“以前运10吨牛肉要绕路30公里,油费、损耗加起来多花2000元,现在当天就能运到市区商超,每月销量翻了一番”。这样的变化在张掖农村公路建设中俯拾皆是,临泽县依托倪家营镇旅游公路打造的乡村民宿旺季入住率达95%,高台县通过通村公路串联起的制种玉米基地运输成本降低18%,山丹县老军乡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到网购的化肥,临泽县乡村的红枣通过公路直达上海餐桌,这些细微的变化正让“四好农村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如今,张掖的农村公路建设已从“修通、养好”的基础目标向“联网、增效”的更高层次迈进,从战略引领到精准施策,从协同联动到产业融合,每一步实践都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为《条例》的实施积累了基层经验,更用一条条优质乡路,铺就了农民群众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供稿丨甘肃省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马世民)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