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小时前
当最后一缕霞光隐没于天际,北京长安大戏院进入了“甘肃时间”。9月17日晚,由甘肃省陇剧院创排的大型陇剧《大河东流》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登上首都舞台,用陇剧艺术的形式,为北京观众讲述了抗战时期黄河儿女用羊皮筏子和血肉之躯运送抗战物资,书写“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热血传奇故事,生动展现了黄河岸边的筏客子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演出现场气氛热烈。
当晚,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一曲高亢的花儿拉开演出大幕,黄河岸边的筏客子破浪前行,浓浓的甘肃地域特色和黄河故事紧紧抓住了现场观众的眼球。此次演出也是陇剧《大河东流》继2024年10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参加“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后再度晋京。“《大河东流》以陇剧艺术为载体,深入挖掘兰州抗战历史资料,将目光聚焦在黄河边上的兰州筏客子这一群体,通过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爱恨情仇,生动展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带着《大河东流》来到北京参加展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剧目已经两度在京演出,观众反响热烈,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演出,让北京观众在观看《大河东流》的同时,也能够走近陇剧,了解并喜爱陇剧。”
不一样的舞台,一样热烈的掌声。从梅兰芳大剧院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激荡人心的抗战故事、黄河浪涛的多媒体呈现、传统乐器的恢宏演奏,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舞美设计,陇剧《大河东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艺术答卷”。优秀陇剧演员赵丹、邵炳德,以及梅花奖演员佟红梅等用精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朱槐花”“王宝山”“刘杨氏”等黄河岸边小人物的生动形象,饱满的戏剧张力、入木三分的表演,带领观众思绪在“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抗战传奇中跌宕起伏。当剧中人物高唱“黄河水,向东流,流不尽的血与泪,流不尽的仇与恨”时,台下许多观众的眼中噙着泪花,这种情感共鸣超越了时空界限,将80年前的抗争与今日的和平紧密相连。
演出落幕,剧场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观众还意犹未尽,争相与《大河东流》大幅海报“同框”留念。
中国戏曲学院2025级戏曲导演专业研究生康乃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之情。“今天观看陇剧《大河东流》,感觉非常震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部戏不论是在艺术表达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让我们青年学子了解到,在甘肃的土地上,在祖国的西北部,有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尽管作品不像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那样,八路军战士在前线冲锋陷阵,黄河边的普通民众做的只是在抗战后方输送物资的工作,但依然十分震撼。我之前对于甘肃戏剧了解得比较少,今天看完演出后,觉得陇剧的音乐非常好听,剧中还将花儿和地方的民俗民风融入其中,也让我们对甘肃的地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看《大河东流》前,我对‘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这段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黄河儿女从小家到大家、将爱恨情仇化为团结一致抗战的坚定决心,尤其是最后一场戏,不仅有着浓郁的甘肃地域特色,而且从音乐到演员的表演都充满张力,在家国大义面前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力量,非常震撼。”中国传媒大学2025级戏剧创作研究生王诗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戏曲专业的学生,这部作品也给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据悉,陇剧《大河东流》9月18日晚还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进行第二场演出。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平丽艳 北京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