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2小时前
秋天是采蘑菇的好时节
但到了博物馆看到这颗“香菇”
别想着采摘
这真的是一件文物
一起认识江南先民制陶必备好物
红陶拍
01
这是江南先民的
“香菇手把件”吗?
这颗“红伞伞、红杆杆”的陶器
出自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
年代距今约3900~3200年
大约与二里头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相当
△香菇与红陶拍的对比。(不能说一模一样,但感觉能“以假乱真”)
不过这类“香菇”
不是江南先民“喜欢菌子”的证据
而是实打实的制陶必备好物:陶拍
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给陶器“美容”
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去纹除皱”
光面的陶拍
主要用于平整表面
第二种:“上妆”
带纹样的陶拍
则是专门做印纹使用
△左图为马桥文化绳纹陶鼎局部纹饰示意图
比如这件红陶拍
顶面就刻有绳纹
能在陶器表面留下相应的纹饰
02
陶拍,不只有“香菇”造型
古人制作陶器时
手制等因素会导致
坯体出现结合不良等问题
陶拍就应运而生
△陶拍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陶坯成型且未干时
古人用“拍一拍”工具来修整器物
从而让坯体紧密牢固、表面光整
作为制陶工具
用起来称手比较重要
造型上也就不拘一格了
△灰陶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后来不甘于“表面平平”的古人
开始“发挥了”
逐渐出现绳纹、格纹、弦纹
△马桥文化陶罐上的方格纹示例
甚至有虎形、鱼形等
特殊造型的陶拍
鱼头陶拍 南京博物院藏
03
红陶“香菇”马桥文化
在哪儿?
这件“香菇”造型的红陶拍
所系的马桥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
以上海马桥遗址的中层遗存为代表
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
虽然时间上它在良渚文化之后
地理位置上也有重叠
但两者之间没有直接承袭关系
△马桥文化灰陶釜 苏州博物馆藏
马桥文化的发展
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相互交融
除了受当地环境等因素影响外
还受到了二里头等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陶觚(左)和上海闵行博物馆藏弦纹陶觚(右)。学者认为,马桥文化陶器可能吸收了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元素和造型特点。
近两年的发掘中又有马桥文化考古新进展
与上海邻近的苏州独墅湖边
有一处塘北遗址
在几千平方米范围内
共有6个时期的文化堆积
其中发现的马桥文化遗存
是苏州考古发现中最丰富的
△苏州博物馆藏马桥文化半月形石刀。该石刀有双孔,是马桥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考古人员发现有大规模的红烧土堆积
下面压着“土台子”
此前在位于江苏太湖东部的地区
没有发现过这样的遗迹
△塘北遗址历年发掘位置示意图(左)和遗址中部分红烧土(右)
学者认为
这应该是大型建筑存在的证据
说明苏州塘北遗址的区域
在马桥文化时期
可能存在着中心性的聚落
进一步说,这一时期上海、苏南一带
或许有高等级聚落的存在
一颗3000多年前的“香菇”
凝结着古人的劳动智慧
陶器上的印纹也是文明的痕迹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