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8小时前
新华社兰州9月29日电(记者宋常青、马莎)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在甘肃省两进两出间,串起草原的辽阔、峡谷的深邃及谷地的丰饶。913公里的河道不仅滋养了陇原儿女,更催绽了沿线城乡的万千新象。金秋时节,记者沿着黄河甘肃段,走访了三个小村庄,聆听它们与母亲河的故事,感受三村烟火,见证黄河之变。
沃特村:越记越薄的“环保日志”
“95后”的闹日,是沃特村的一名护林员。去年,他将自家的牦牛放到镇上的养殖基地,开始专心从事生态保护。“长期以来,对这里的牧民而言,逐水而居是生活,牛羊是‘生活费’。”闹日说,没想到现在自己转了行。
沃特村,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镇的一个小村庄,坐落于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玛曲湿地,数百条小河流在这里百转千回,构成“黄河之肾”的毛细血管网。
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新华社记者 姜伟超 摄
村里现有367户1670人,以前这里的行政建制是黄河大队。黄河大队的牧民,有着“毁一块草皮像剜掉一块肉”的朴素认知,但在生计需求的压力下,曾不知不觉陷入了过度放牧的困局。长此以往,阿万仓草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不仅对黄河补给水量造成影响,也阻碍了畜牧业发展,牧民收入锐减。
随着黄河国家战略在甘肃扎实落地,玛曲县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6大类45个项目,上万名农牧民群众参与,治理超过63万亩草场,“黄河之肾”逐步找回生机。
游客在阿万仓湿地拍照“打卡”。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产业发展方式也随之改变,当地引进第三方专业养殖团队,牦牛养殖由传统的“漫山放养”实现“精准托管”。随着环境变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生态向好”与“生计改善”的良性互动 ,让牧民的生活变了样。
闹日有一本“环保日志”,记录着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今内容越记越少,本子越记越薄。”闹日笑言,未来想成为一名导游,把阿万仓湿地的美,讲给更多人听。
东风村:从“累觉不爱”到“不得不爱”
从沃特村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来到王发高的家乡——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三塬镇东风村。在王发高的记忆里,这里种庄稼不仅靠天吃饭,更要看黄河的“脸色”。
游客在东风村“黄河三湾”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到了收获季节,只要黄河水涨起来,就要不分日夜“闯”进田里抢收,否则庄稼就会被水淹掉。“我们把河边的田称为‘闯田’,每年的收成就像‘开盲盒’。”王发高说。
近年来,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东风村一带成为“黄河三湾”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修建了公路,完善了河道周边基础设施,黄河再也不给村里人“脸色”看了。蓝色的黄河,别具一格,成为黄河甘肃段的独一份景观。
“黄河三湾”景区的黄洮交汇景观。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2024年,36岁的王发高放弃了在县城打工的机会,返乡成了村里第一批带头发展农家乐的青年,他的“观海听涛”民宿于去年五月正式投运。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坐在一起,围炉煮茶,观景谈天,“黄河风情”传向大江南北。
黄河百里风情带,东风人将这一带的“闯田”种成了“风景田”。如今的东风人,对母亲河的感情,早已由过去的“累觉不爱”,变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不得不爱”。王发高坦言,现在才明白“母亲河”三个字的含金量。
三合村:“过日子”与“护黄河”的双向奔赴
循着黄河的轨迹继续向东,来到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这里是黄河甘肃段的最“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村里老人白宗忠回忆,年轻时村里人一年四季几乎都“泡在水里”。“田垄里满是水稻秧苗,黄河水顺着土渠流进田间,泡种、育苗、插秧都脚不离水。”
甘肃省靖远县三合村拍摄的蔬菜大棚。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为了追求产量,村民难免将希望寄托于各种肥料,导致土壤病害加重,稻田大水漫灌。如何让发展生计与保护母亲河“双向奔赴”?发展高质量设施农业成了大家一致的答案。
从土棚到钢架大棚,从猛灌肥料到科学施肥,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三合村不断转型升级,终于结出了让村民满意的富裕果实。
三合村村民正在采摘辣椒。新华社发(靖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三合村,户均一座现代化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畅销多地。夜幕降临,白宗忠和老伴也头戴探灯,穿梭于大棚间。他家的冷暖棚一年四季交替生产蔬菜,实现了全年收入不断档。
夜晚,黄河之畔灯火通明,潺潺流水声格外清晰,像是在述说这场“双向奔赴”的浪漫。“听着水声,采着蔬菜,心里真畅快。”白宗忠说。
黄河汤汤,昼夜不息。沃特、东风、三合的故事未完待续。陇原大地,越来越多像它们一样的村庄,借着母亲河的浸润舒展新貌。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