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10小时前
金秋的兰州,天高云淡。10月12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云亭校区未来书院光影流转,智慧碰撞,首届“甘博杯”文物数字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此举行。这场汇聚了全国百余所高校智慧与创意的青春盛会,让古老的甘肃文物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现场:掌声与闪光灯交织的荣誉时刻
14时30分,典礼在热烈的气氛中准时启幕,来自文博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与满怀期待的莘莘学子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
“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见证这场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交融的青春盛会。”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赛“为千年文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他回顾了学校百年师范教育的深厚积淀,并指出,“甘博杯”的成功举办,正是校馆合作、产教融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佳佳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佳佳在随后的致辞中,以“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形容文旅与科技的融合。她表示,本次大赛广泛调动了各方力量,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谋发展、共绘未来的有效举措。
焦点:创意与匠心闪耀的颁奖台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颁奖环节。聚光灯下,获奖师生代表依次登台。当获奖者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证书时,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些从全国13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54件获奖作品,凝聚着青年学子对文化遗产的深度理解与数字创新的无限探索。
来自兰州城市学院的学生韩苗凭借出色的创意与实践,荣获A类一等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分享了一个温暖细节:“我特别想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记得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他在深夜还与我视频连线,耐心指导。”韩苗动情地说,通过这次比赛,她深刻认识到,文物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数字技术,是连接古今、传递文化温度的桥梁。”
兰州城市学院学生韩苗
这份师生情谊与传承精神,在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齐洪洲的发言中得到了共鸣。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友,他时隔17年重回母校,感慨万千。“备赛过程中,我见证了学生们从思路枯竭到豁然开朗,从畏惧挫折到坚韧不拔地成长。”他表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激发潜能,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齐洪洲
亮点:传统与现代共振的作品展示
在优秀作品展示与专家点评环节,A/B/C三类一等奖作品次第亮相,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大屏幕上,古老的彩陶纹样在AI算法的驱动下“流动”起来,刚劲的青铜器轮廓被赋予明快的现代色彩,“铜奔马”的雄姿与当代美术精神“隔空对话”……
大赛评审专家、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刘奔腾对这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作品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创作者们不仅注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更借助生成式AI、动态演绎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纹样的“动态再生”与文物精神内核的时代共鸣。“尤其是‘物自述’的拟人化叙事视角,在保持考古严谨的同时,为冰冷的文物注入了情感温度。”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刘奔腾
展望:数字未来与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典礼尾声,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严富华在总结发言中介绍,大赛采用了“真题真做”模式,部分优秀作品有望实际应用于博物馆的展厅或数字平台,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严富华
随后,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以《让文物触手可及—甘肃省博物馆数字化实践与公共服务创新》为主题的讲座,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系统地分享了甘肃省博物馆在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公共服务创新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数字化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展示手段,更是让其信息永续保存、延缓自然损耗的重要方式。
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
随着典礼落幕,未来书院内的交流与探讨仍在延续。这场跨越时空的数字对话证明,当千年的文明基因注入青春的创新血脉,当沉睡的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传承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古老的甘肃故事,正通过这些年轻的双手与智慧的大脑,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澎湃而动人的新生机。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田瑞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田瑞峰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网友20774
2025-10-12
赞👍🏻
冈冈
2025-10-12
👍👍👍
就这样吧
2025-10-12
很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