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0小时前
99.99%!这个几乎完美的数字,是兰州理工大学石玗教授领衔的智能焊接技术团队,2021年在唐山22万立方米LNG储罐焊接项目中与中海油及其他合作单位创造的一次合格率神话。这个数字,不仅是行业内的新纪录,更意味着中国在智能焊接这一尖端领域,终于攻克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扎根工业一线的“钢铁裁缝”,到引领行业变革的“智能先锋”;从日夜攻关破解“卡脖子”焊接难题,到推动一项项智能焊接技术落地应用,这支队伍用6年多的时间,用一把“智能焊枪”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制造一线,为中国制造的钢铁血脉,缝上了最精密的针脚。
破解难题:LNG储罐智能焊接的创新实践
在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石玗教授介绍了一台同轴激光电弧复合增材机器人成套装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相比传统丝极增材设备,它熔敷更快、精密度更高。 ”他解释道,“激光与机器人的完美结合 ,使智能制造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带动整个领域的层级跃升。”
这只是兰州理工大学在智能焊接领域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兰州理工大学就开始涉足研究智能焊接,持续与国外多家一流机构合作,引进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并成功自主研发出一批可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设备。
“中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化,而焊接智能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石玗教授说,“焊接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制造手段和加工工艺,因此,智能焊接不仅是社会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从科学层面看,也是一个尚未被攻克的技术高地。”
为破解这一难题,石玗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苦心钻研。其间,博士研究生王文楷加入团队,并逐渐成长为核心骨干。
2021年,团队接到了一个“硬骨头”,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合作,联合打造全球首套LNG储罐全自动化智能焊接装备。
“这套设备中,我们承接的是焊接工艺智能化部分,要求很高。”王文楷介绍,相比于传统焊接方法,LNG储罐焊接过程中需要在严苛的施工环境下严格控制焊接参数,并适应工况的多种变化,从而确保焊缝质量,防止出现裂纹、气孔等缺陷。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前期针对环缝焊接坡口问题,石玗带领团队开发了主动视觉传感检测装置技术,经多次实验后首次投入实践。然而,实验室里的“优等生”到了现场却遭遇“水土不服”。
在漳州项目现场调试首日,精密设备因复杂的电磁环境导致通信指令频频“失灵”,工装、设备、参数无法完美衔接。“团队人员每天连轴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试,解决了电磁干扰这一难题,设备得以顺利应用。”王文楷说,漳州16万立方米LNG储罐项目中,20多条试焊焊口全部合格,一次合格率达到99.3%,远超预期。
到了唐山22万立方米LNG储罐项目焊接时,这项技术已臻成熟。“焊接工期从一年缩短至三个月,一次性合格率达99.99%,创造了全行业最高纪录,关键的低温冲击性能超过国际标准一倍之多。”石玗教授自豪地表示,兰州理工大学智能焊接技术已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2023年,基于此项目,王文楷与石玗教授、李春凯副研究员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期刊上发表题为《基于激光视觉的窄间隙U型坡口特征信息提取方法》的论文,其成果为陡峭侧壁坡口的智能焊接作业提供了自适应工艺参数依据,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科技创新:让师傅们告别“趴着焊”
“焊工长时间蹲守作业,对颈椎、腰椎伤害很大,长期吸入烟尘还容易患上尘肺病。”王文楷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工友,正因工作患上尘肺病,终身离不开吸氧和药物。“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用自己的所学改变这种现状。”这也成为他后来深耕智能焊接技术的原始动力。
2019年,已担任科室副主任的王文楷选择走出舒适区,进入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深造,正式踏上科研道路。
在科研领域,王文楷如鱼得水。硕博期间,他的专业课成绩始终稳居年级第一。在导师石玗教授的指导下,他和团队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引入焊接过程的检测、传感与控制。在承接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的钢结构节点球焊接项目时,他们引入线激光扫描技术,让机器能够精准捕捉焊接点位,实现了从“人工焊”到“智能焊”的关键跨越,效率比人工提升了2-3倍。
为解决兰州新区热电项目电站锅炉曲面焊接的难题,团队成员开发了曲面环缝焊接专用多信息传感检测系统。这套系统如同给机器人装上了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大脑”——传感系统精准识别坡口,数字孪生模型实时调整参数,成功替代人工在恶劣环境下作业。如今,这套系统已稳定运行超过100天,使电站锅炉管道的焊接从人工的“趴着焊”变成了机器人“爬着焊”。不仅将辛苦的焊接工人转变为设备操作员,也将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这一项项落地成果证明:智能焊接不仅是一场改变生产方式的技术革命,更是守护劳动者尊严、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强国利器。
红柳精神:把论文写在制造业一线
六年来,石玗教授带领团队深入16个省份的30余家企业,为其中10余家企业提供了生产与技术服务,他们的技术在油气输运的螺旋钢管以及风电塔筒的智能化埋弧焊接、乏燃料容器高效TIG焊接、矿用带式输送机滚筒智能MAG焊接等领域中得到了示范性应用,解决了焊接生产中效率与质量难以兼得的矛盾,科研成果也转化为丰厚的效益和丰硕的成果。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屡获殊荣:主持甘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之星”等各类项目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王文楷获评兰州理工大学“双创之星”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学校‘新工科+’创新创业实验班的支持。”王文楷坦言。创设于2019年的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验班,采取“小规模、个性化、立足专创融合”的培养原则,王文楷和其他学生一起在这里吸收了先进学科知识的养分,有效提升了团队科研创新的综合素养。
“00后”徐瑞对此颇有感触:“加入智能焊接团队后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石玗教授的带领下,面对技术瓶颈时,我们就像红柳一样默默积蓄力量,反复试验、不断探索;在遇到艰苦的项目环境时,总能以乐观坚韧的态度面对。”
向下深深扎根,向上顽强生长。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这支年轻的队伍在中国制造业不断深耕,用智慧焊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丨兰州理工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张原诚
2025-10-13
为团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