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新闻4小时前
【记者手记】清华园,深秋的告别
10月下旬的北京,街道两旁的树木依旧繁茂,可嗖嗖冷风和落地黄叶,提醒人们已是深秋。
19日,一个普通的周末,天朗气清,仰头可见湛蓝天空,俯首可掬芳草露水。8点刚过,北京清河站通往清华园的路有点堵了,好在我们提前出门,时间还不算赶得太紧。
刷证进入清华园,感觉空气格外清新,不过,今天来清华不是参观,而是因为一位先生——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
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一颗巨星陨落了,化成智慧苍穹一抹永不褪色的印记。一位科技博主得知消息后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而是敬畏,先生的人生足够厚重,足够圆满!”
从早上9点开放到华灯初上,设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119房间的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前来献花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学者,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也有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的仰慕者。捧一束黄菊,对先生的遗像三鞠躬,是此刻他们最真挚、最肃穆的共同表达。
退休教师徐赟是杨先生的安徽同乡,他说:“18日下午,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细雨飘落,大批市民冒雨来到杨振宁旧居表达哀思。”
提起杨先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他是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可你知道吗,他最重要的成就不止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真正打动普通大众的是他的那句“我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的心理”。
下午2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门口一条宽约6米的水泥路晒不到太阳了,阵阵凉风袭来,还真有点冷,排队的人群不降反增。一位和母亲一起来吊唁的清华附中学生说:“杨先生当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才30多岁,我在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手机写下两个字:敬仰!”
2021年,98岁高龄的杨先生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这样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年少时怀揣梦想从清华出发,誓要探索浩瀚宇宙的物理奥秘;年轻时成就闪耀世界;暮年时回归清华,再次回到了自己成长的地方。他用一个多世纪的生命,画了一个圆圈,圆圆满满。
夕阳西下,队伍还在拉长,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大声喧哗,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向前挪动,一份份朴素的敬仰在清华园的这个小角落里,静静地延伸。
下午6点,夜幕低垂,同一地点,场面依旧。
文·图|奔流新闻报道组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