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热点2小时前
受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出现大幅降温。天冷时,回家后洗一个热水澡,既暖身,又能卸下一天的疲惫。
不过,在医生看来,大幅降温后,最好减少洗澡频率,但可以适当多泡脚。
为什么天冷后要少洗澡
秋冬季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如果洗澡过于频繁,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隐患。
1 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气温较低时,人体腠理闭合,阳气内敛收藏,如果经常洗澡,易使人体内的阳气外泄,风寒湿等外邪容易趁机侵犯人体而致病。
频繁洗澡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着凉感冒,甚至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2 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洗热水澡耗动气血,对气血本就亏虚的人来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热水冲刷身体,潜藏于人体深处的阳气向外、向上散发,肝阳上扰,神失所守,易引起中风;
人体会因气血流动加快而出汗,汗为心之液,气随汗泄可引起心阳暴脱,诱发心梗。
3 可能引发皮肤问题
秋冬空气干燥,皮肤水分会减少,皮脂膜会变薄,过度洗澡容易损伤皮肤屏障,导致瘙痒、抓挠,甚至影响睡眠。
当然,少洗澡不是不洗澡。出汗较少时,一周洗澡2~3次即可,水温保持在37℃~39℃较适宜,每次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洗澡时室内要保暖,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湿度过高,老年人洗澡前后可适当饮水。洗澡后要立即擦干身体、吹干头发、穿好衣服,及时擦上润肤乳保湿。
秋天常泡脚,有3个好处
天气转凉,泡脚这一养生法又被人们提上日程。天冷时宜少洗澡,但泡脚是可以天天泡的。
中医认为“寒从脚下起”,脚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地,且离心脏最远,负担最重,秋季泡脚能带来多重健康益处。
1 促进血液循环
人的双足分布着70多个穴位,有三条阳经(膀胱经、胆经、胃经)的终点,和三条阴经(肾经、肝经、脾经)的起点,泡脚相当于刺激了这六条经脉和众多穴位,帮助人体疏通经络。
适当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全身血液流通;并通过温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体内寒气排出。
2 调理脏腑
经常泡脚不但能解除疲劳、缓解压力,还可通过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和温养各脏腑组织功能,达到防病治病、提高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目的。
3 滋阴润燥
秋季干燥容易引起皮肤瘙痒、口干舌燥、上火等症状。泡脚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提高血液对皮肤的营养供给,有利于缓解体内火气,降燥滋阴。
避开这些泡脚误区
泡脚要讲究方法,普通人在泡脚时可能会陷入以下误区,应尤其注意。
1 时间别超30分钟
一般泡脚时间在15~30分钟为宜。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或糖尿病足的患者,尤其还存在肢体供血不佳者,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因为泡脚时人体肢端血管扩张,在血供不佳的情况下,会导致肢体缺血症状加重。
2 未必睡前泡脚最好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晚上7~9点泡脚可以补充气血。不过,有些人气虚严重、阳气不足,泡脚后阳气更不容易内敛,可能导致兴奋,不易入睡。
3 泡到微微出汗为宜
水温不宜过高,37℃~39℃为宜,以全身感到发热、似出又未出汗最好。糖尿病足患者对温度不敏感,应严格控制水温,可用温度计量好,避免烫伤。
4 空腹时和饭后不要泡
泡脚会加快血流动力,加速新陈代谢,空腹泡脚可能出现困乏、头晕、低血糖等情况。
吃完饭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这时泡脚会让血液流向下肢,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建议饭后至少1个小时再泡脚。
5 洗澡前不要泡脚
泡完脚,全身毛孔会打开,如果这时脱换衣服洗澡,很容易着凉;而且洗澡的水温通常比洗脚的水凉,湿寒之气可能从脚部进入身体。
6 泡完脚要马上擦干
如果不及时擦干水分,湿寒容易从脚部进入体内,秋冬季脚底更易受凉。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7 有些疾病不宜泡脚
如果疾病由寒凉所致,比如风寒感冒或因寒瘀血导致的痛经,泡脚是有益的;如果经期没有不适,泡脚可能会增加出血量;如果心功能不好,泡脚可能增加心脏负荷。特别提醒,有腿部静脉血管病变、腿脚水肿的人,不建议泡脚,以免因血管扩张加重症状。
8 草药泡脚要遵医嘱
体寒者泡脚时可遵医嘱加些干姜、红花、肉桂,失眠者可选择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等,体弱血瘀者可选择赤芍、当归、川芎等。
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别,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也不一样,最好在医师的个体化指导下使用,切忌乱用。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