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热点6小时前
甘肃创新打造西部特色银龄人才发展平台
甘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国家所需、甘肃所能、人才所盼、产业所向,聚焦高端银龄人才宝贵资源,破解欠发达地区引才难留才难困局,创新构建“战略牵引-制度突破-平台聚合”的西部银龄人才资源开发范式,首创建设“银龄专家工作室”,形成银龄高端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甘肃方案”。
紧扣省情实际,打造银龄人才“新高地”。精准定位。现有在甘“两院”院士18人,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名中医、甘肃省科技功臣和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排名第一获得者等21人。39名高端人才中,57岁以上的33人,占84%,大部分临近或已进入银龄阶段。为留住用好高端人才、盘活银龄人才宝贵资源,继续发挥他们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科研平台创建、青年人才梯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甘肃省启动“银龄专家工作室”建设,以小切口撬动形成银龄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系统推进。制定《甘肃省“银龄专家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统筹部署推动。注重过渡衔接,准确把握银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适度扩大年龄范围,将57-63岁临近或刚刚进入银龄阶段的高端人才纳入申报范围。注重产才融合,围绕甘肃省“四强”行动和“七地一屏一通道”发展格局,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寒旱农业、文物保护、中医药等特色优势领域全方位布局。注重质量优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渐进式推进方式,到2028年全面完成20个工作室的建设目标。科学遴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原则,首次启用远程答辩模式,委托国家有关部委邀请国家级专家开展评审,确定首批13个甘肃省“银龄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包括6名在甘“两院”院士、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2名全国名中医和4名重点领域高端人才。
强化保障支撑,激发创新创造“新动能”。多元投入保障。突破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的传统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理念,构建“省级财政+单位配套+工作室项目收益”的经费投入杠杆体系。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应,省级财政给予每个工作室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发挥设立单位运营主体作用,按照不低于1:1的标准给予配套保障;建立工作室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承担揭榜领题任务、完成企业出题项目、实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经济收益,为工作室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科学配置团队。充分发挥工作室领衔专家科研能力突出、学术积淀深厚、育人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兼顾经验传承与技术创新双重目标,实行“1+1+N”(1名银龄高端人才领衔+1名科研助手+N名青年骨干)的团队组建模式,为工作室配备不少于5人的技术团队,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不少于50%,推动工作室成为创新型人才孵化器和技能传承枢纽。实施特别赋权。充分信任工作室领衔专家,赋予科研方向决定权、薪酬分配自主权、经费使用支配权、科研资源调度权等4项自主权限,允许以工作室名义申报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甘落地,保障专家团队将主要精力用于技术攻关上,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注重绩效评估,实现成果转化“新突破”。差异制定评估指标。将工作室研究攻关方向区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类和哲学社科等类别,差异化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权重,聚焦催生原创理论成果、促进技术专利转化和创新传承特色文化,分别设置科研成果价值、转化应用效益、经济社会贡献等绩效评估指标,促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合理设置评估周期。尊重科研工作规律,构建覆盖“立项-攻关-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动态管理体系。建立长周期评估机制,3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定性评价工作室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情况,定量评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和价值,全方位多角度衡量工作室取得的实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靶向运用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政策激励相挂钩,对成果转化运用达到预期目标的,转入下一个管理周期,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对未产生预期成果和未实现成果转化的予以摘牌,确保工作室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科研活力。
来源丨甘肃省委组织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一飞
2025-10-22
赞👍
霄泓
2025-10-22
👍👍👍
网友43069
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