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72
央视新闻10-24 06:45
文博日历丨移动“锅架子”上 藏着长江流域大溪先民的生活日常

这只来自大溪文化的“陶小猪”
简直就是6000年前的“厨房神器”
不仅能撑炊具
还自带萌感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
猪嘴形褐陶支座
因形得名
它就是远古“网红”猪嘴形陶器

这件猪嘴形褐陶支座
出土于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
该遗址是三峡地区代表性的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聚落遗址

猪嘴形陶支座
身着红褐色相间的“外衣”
“身体”呈上细下粗的圆柱形
而且还微微向后仰
正是这样一个微仰的动作
让它的顶端恰好形成猪嘴的模样

最特别的是在陶支座的上端
还有一个凹槽
凹槽下方有两个圆孔
这“一槽两孔”的设计
让它完全不像普通的日用陶器

在三峡地区大溪文化遗址中
曾出土过不少类似残片
但当时没人知道它的用途
只好叫它“猪嘴形器”
直到完整器物出土后
才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物两用
它可不只是“锅架子”这么简单

△左图为陶支座使用示意图
这种微微后仰的猪嘴形陶器究竟是什么?
其实它类似今天的“锅架子”
据考古专家研究
陶支座应属炊具的附件
也就是古人烧饭时
支在釜、锅等炊具底下的器物

使用时,将三个支座放在地上
弯头向内
使内部空间增大
氧气充足,火力旺盛
而顶部斜面与釜底部斜度相当
让“锅”更稳

在巫山大溪、宜昌中堡岛等
多地的大溪文化遗址中
都有出土大量的陶支座
形体除猪嘴形外
以圆柱蘑菇头形居多
器表多有刻划、戳印纹饰和符号

△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有专家认为
从力学的角度看
直身支座并不适合支撑圜底炊具
因支座外突的顶缘承受压力有限
而且支座受力后容易外倾,稳定性差

另外其纹饰和符号
对炊具来说略显“多余”
因此部分支座已非实用器
或与宗教祭祀有关
所以它可以“一物两用”
既能当支锅的实用工具
又是承载信仰的文化符号
完美诠释了先民“生活即艺术”的智慧
跟陶支座一起解锁
长江流域大溪先民的生活日常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
一种以红陶为主
并有彩陶和少量白陶的文化遗存
距今约6500~5100年
堪称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明珠
那么,大溪先民的生活日常什么样?
一起解锁↓
大溪先民吃什么?
三峡地区大溪文化遗址
一般为“前山后水”的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范围受到水和山的双重限制
导致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然而大溪先民吃得并不差
因为在大溪文化遗址中
出土了丰富的鱼类和龟、蚌等
此外,还有鹿、马、野猪等动物
大溪先民穿什么?
大溪先民除了用天然兽皮和粗麻缝制衣物
还用骨头、蚌壳和漂亮的绿松石
加工出多种装饰品
大溪先民用什么?

大溪先民所用器物
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外
还有一定审美需求
比如陶器不仅造型精美
还绘有彩色纹饰
在陶支座微微弯曲的弧度里
凝结着大溪先民的制陶技艺
更折射出他们
对生活实用与精神信仰的双重追求
粗糙的陶面之下
每一道痕迹都是历史的密码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点赞
|
72
网友31133
2025-10-25
👍🏻
笑
2025-10-25
赞👍🏻
PU 大铭
2025-10-24
猪嘴形褐陶支座的独特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流域大溪先民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