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183
                    
                
    
            新甘肃7小时前
                            
                        前三季度狂揽3.6亿元!甘肃文创凭什么这么火?

原标题:“旅游搭子”撬动文旅新消费——甘肃文创产品市场新态势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今年以来,我省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创产品也是百花齐放,发展势头强劲。
在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通报:1月至9月,全省非遗文创系列产品达到8大类3045种,建成“如意甘肃·文创体验店”主题购物专区3个(天水、酒泉、临夏),文创产品销售额3.6亿元、同比增长35.2%。从省博物馆“绿马”IP的火爆,到各地景区的特色文创,甘肃文创正以多元形态,让文旅产业更具生命力与吸引力。
文创虽小流量不小
9月28日临近中午,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内客流涌动。在玩偶文创展区前,顾客们驻足端详、边赏边选,挑选热潮持续升温。
“刚参观完省博,就被这些文物衍生的文创产品圈粉了。”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游客贾芳芳手持“绿马跳跳”向记者展示。她不仅钟情这款萌趣十足的产品,还一并购入“马胜利”“黑马”“拉面马师傅”等多个系列形象,计划作为伴手礼送给家人朋友。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大多是冲着铜奔马元素文创而来。”生活馆店长罗锦绣介绍,店里始终坚持“文物+现代生活”的融合思路,不仅推出了麻辣烫、洋芋蛋蛋、花椒等本地特产元素的“甘肃(不)土特产”系列玩偶,更在二楼打造了“绿马和朋友们之家”主题馆。戴着厨师帽的“烹饪绿马”、挥着网球拍的“运动绿马”……在一个个生活化场景中变换身份的“绿马”,成为游客必拍的打卡点。这一设计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让文创店从单纯的销售场所,升级为文旅体验的重要延伸。
毗邻艺术生活馆的陇萃堂陇礼优选甘肃特产馆内,记者看到文创产品同样占据半壁江山。店长张女士拿起一款拼图冰箱贴介绍:“这是根据甘肃地图设计的,每个拼图块都对应一个市州的地域特色。拼好后贴在冰箱上,既是装饰又能了解甘肃地理文化,很受游客欢迎。”
据统计,该馆2025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70%。“后续,我们要重点推进非遗与现代文创的融合,让游客带走文创的同时,更能带走对甘肃文化的深度认知。”张女士说。
文创产业绽放多元活力
文创的创新活力,正从店铺延伸到更多生活场景。在饮食领域,传统美食与文化符号的融合,催生出一批“网红”产品。
“我们店里推出以铜奔马为原型的曲奇饼干,一口咬下满是酥香与丝路文明的印记;选用兰州百合制作的百合酥,在传统糕点工艺中融入本地物产特色;还有‘蓝莲之美’‘沙橙暴’等特色饮品,成为年轻消费者追捧的时尚单品。”罗锦绣说,这些美食文创不仅丰富了消费选择,更让文化传播从视觉延伸到味觉。

为进一步推广甘肃文创美食,陇萃堂陇礼优选甘肃物产馆整合甘肃特色物产、地方风味食品、文旅文创产品以及经典陇菜餐食等优势资源,与省内外数十家文化旅游、食品文创、连锁运营企业共创优质商业生态吸引游客。游客们来到这里,既能品尝地道美食,还能欣赏民间艺术表演,在舌尖体验创意的同时,感受浓郁的甘肃民俗文化。
此外,旅游景区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根据当下毛绒文创热潮,景区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土拨鼠为原型,创作开发了卡通形象的毛绒玩具数余款,形象活泼生动,憨态可掬,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为景区今年爆款文创产品之一!”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相关负责人杨辉民介绍,目前景区已与拥有设计、生产、营销完整产业链的头部文创公司建立深度合作,依托专业团队深挖丹霞地貌、丝路文化等核心IP,以现代审美为导向,实现了每年30余款新品的研发节奏。
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外的寻美·丹霞印象店,设计新颖的水杯、雨伞、丝巾等产品摆满货架,吸引国内外游客驻足选购。“所有产品都坚持‘独特性+实用性+审美性’核心原则。比如把敦煌飞天、九色鹿元素织进丝巾,将丹霞的绚烂色彩绘在水杯上,让产品既好看又好用。”作为产品设计者,甘肃寻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德青对文创创新有着深刻理解,“文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内涵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如今,从美食创新到景区开发,从IP转化到服务升级,甘肃文创产业正以多维度创新,构建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巨大市场面临“成长考验”
一款文创产品的诞生,需经历构思设计、反复打样、最终定样等多个环节,创作者在原创设计上倾注大量心血。但随着市场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绕不开的难题,盗版文创不仅分流客源,更因用料粗糙拉低消费体验,直接挫伤原创积极性。
今年,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文物局组织召开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调小组会议披露,近年来甘肃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大批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文化产业综合效应持续放大。然而,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商标抢注、囤积以及侵权假冒等违法乱象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创作热情的核心动力。”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马克军表示,通过法律手段明确著作权、专利权等权利归属,既能有效保护创作者的创意成果,增强其创新安全感,还能为创作者带来经济收益,通过合法的版权转让、专利许可使用等活动,让创作者获得相应报酬,进一步激励其推出新作。
“未来随着行业发展,企业需加强内部自律,维护版权市场份额,为产品申请外观专利与品牌商标,对侵权行为零容忍。”马克军表示,通过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的深度融合,企业要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综合运用版权、专利、商标等多种保护手段,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的生态环境。在创新与保护的双重护航下,让更多兼具文化性、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甘肃元素”文创产品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点赞
                    
                        |
                        183
                    
                
了无
2025-11-04
文创美食成“网红”,铜奔马曲奇、百合酥等味蕾盛宴,让文化传播从视觉延伸到味觉,太赞了!
网友75585
2025-11-04
👍🏻
网友77718
2025-11-04
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