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1
奔流热点6小时前
10月3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在京联合召开“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研究合作及成果发布会”,发布《中国风物报告》。其中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保留先秦风俗的西和乞巧节”、庆阳市的“表现手法奇异多样的庆阳香包”成功入选全国百大独特风物榜单。


西和乞巧节
乞巧,源于中国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是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
西和乞巧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其完整的乞巧仪式与深厚的情感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智慧、追求美好的文化心理。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的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传承至今,西和乞巧节已有千年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庆阳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庆阳当地俗称“绌绌”“耍活”。据史料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贤妇制作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俗。
作为民间刺绣工艺品,庆阳香包是远古图腾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与中医文化。
香韵悠悠,包绣万象。庆阳香包以丝绸、彩布为料,采用藏针绣、立体刺绣等40余种针法,内填艾草、当归等中药材,兼具装饰性与保健功能。绣娘根据布料纹理调整针法,在立体刺绣的褶皱里藏入药香,甚至连七彩丝线都坚持古法捻制。庆阳香包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元素,成为活态传承的文化品牌。如今,庆阳香包这个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手工艺品,已从最初为孩子保健、驱邪的“耍活”扩展,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
来源 | 综合整理于《中国风物报告》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点赞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