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奔流新闻4小时前
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十四五”甘肃文化遗产保护迈入历史最好时期
奔流新闻讯(记者 欧阳海杰)“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阶段,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塑造品牌、国际交流、治理效能等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就,为文化强省建设筑牢根基。这是记者从11月6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专场了解到的。
持续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以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为引领,投入3.5亿元实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及数字化工程98项,完成110个洞窟保护、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创新搭建全球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在麦积山石窟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地震监测台阵,研发古代壁画、土遗址及文物数字化保护成套核心技术与装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7项,科研成果辐射全国16省市150余项文保项目,并延伸至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深耕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与复原,获取敦煌文物高清图像10万余张,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数字藏经洞等数据库平台,50余万份高清数字资源实现全球共享;持续擦亮敦煌论坛国际品牌,“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影响力大幅提升。
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线索4659条;投入24.26亿元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900余项重点文保项目,打造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创建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省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成效显著,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考古发掘作出“甘肃贡献”
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新突破。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庆阳南佐、张家川圪垯川等20余项考古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临洮寺洼、礼县四角坪遗址和天祝唐代吐谷浑墓葬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作出“甘肃贡献”。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完成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大型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1000余项。加强敦煌学、简牍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出版《敦煌石窟全集》《悬泉汉简》等学术成果1300余部(篇);成立5家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深度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让红色历史可感可学。
新建成甘肃简牍博物馆和陇南市、古浪县等博物馆30家,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即将竣工,全省现有博物馆262家,每9.38万人拥有1家、居全国第一。实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完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1万余件套,推出数字展览近200个。在全国率先推行策展人制度,打造精品展览1600余个,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和敦煌研究院“丝路光华”展览分别荣获全国展览十大精品奖和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举办各类社教活动2.5万余场次,超1.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优质文博资源更好直达基层。推动活化利用,推出彰显甘风陇韵的文创产品4000多种,年销售额1.1亿元,甘肃省博物馆“绿马”文创产品爆火破圈。《乐动敦煌》《简牍探中华》等文艺作品反响强烈,让文物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塑造高品质文旅品牌
打造高品质文旅品牌,大力推进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甘南扎尕那村被评为世界最美旅游乡村;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官鹅沟、冶力关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刘家峡成功创建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夏八坊十三巷、敦煌夜市等4个街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政法台山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鸣沙山·月牙泉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兰州本草世界、陇南油橄榄旅游区等4个景区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荣获全国“工业旅游创新之星”。
“十四五”以来,全省新评定国家4A级旅游景区4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4家,成为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金名片”。
文保事业发展底气十足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为主题的展览、论坛、研讨会及环球连线等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次,完成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
打造甘肃文化超级IP,《云赏敦煌》《云游敦煌》等10余个短视频、小程序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8亿多人次,甘肃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名片。
省委、省政府出台保护弘扬敦煌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等政策文件;修订《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出台锁阳城遗址、永泰城址等5部单行《条例》;制定甘肃省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工程、涉案文物移交等行业管理办法、制度73项,初步构建起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现代文物治理体系。投资8.89亿元,实施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项目7个,投资4.05亿元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4个项目。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记者
点赞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