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2024-12-31 09:18
你们现在有很多概念,与爸爸小时候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网”,你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上网”的“网”,而我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渔网”的“网”。又比如“桥”,你们日常看到的更多的是“立交桥”,桥上走车,桥下还是车,或者是“人行天桥”,桥上走人,桥下走车。40年前,城里的立交桥也不多,城外乡下更是不可能有什么立交桥。因此,对于爸爸我们这一代以及再向前的孩子们来讲,之所以叫“桥”,是因为要借助桥去跨过水,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心中的“桥”,桥下要有水或者肯定有时会有水。
爸爸乡里的桥,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便是你回家常去的老街北边的石板桥,有八、九百年历史了,但这个桥,爸爸小时候走得少。爸爸在老家走得最多的两座桥,一个叫南塘桥,在我们庄(组、之前叫生产队)的最南面,另一个叫东风桥,在我们庄的最西面,两座都是拱桥,都由水泥和石头做成的。在我们庄最北面的河上,横着一个旧的水泥船,实际上也承担了桥的功能。家后面有一个小沟渠,为了方便到小沟渠北面的田里,上面建了简易的便桥。这几座桥给爸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们都已经消失在岁月的变迁之中。
南塘桥,在家的南面,是家通往村小的必经之桥,爸爸从幼儿班到小学四年级的这几年,每天要路过四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是四次,而不是两次?因为我们那时候上学,与后来的孩子们不同,每天都是我们单独上学、放学,没有大人送,也没有大人接,学校中午也不提供午饭,临近中午的时候学生们放学自己回家,吃完午饭再赶回学校。所以,每天要走四次这个桥。而且,那时候一周要上六天学,只有星期天是休息天。是不是很不一样?
南塘桥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的西边几百米开外有一座水闸。水闸外面的河是有大堤挡护的,当地称之为“大圩”,大圩护着的地方便是我们的家园,大圩外面的河道中的水位汛期会比圩内的田地还高。所以,“水闸”首先是堤坝的一部分,内圩需要它挡住外河的水,但圩内又需要圩外的河,于是便有了“水闸”,它像一个阀门,需要开启的时候,内河便与外河连通在一起。
南塘桥下的河与“水闸”连在一起,那时与村里的其他各条河也都能连在一起。这条河首要的作用是灌溉,整个夏天或者秋天播种的时刻,如果内圩缺水,水闸便会被打开,大河里的水便会被引入圩内,配以更小的沟渠和泵站,水可以送到村里的每一块需要水的农田。这就是你长大后估计会经常听到的“农田水利”。
秋天之后,圩内的河水水位与圩外的大河水位大差不离时,那时的水闸便会经常开在那里,这个时候货船也可以进出,开到有需要的农家。爸爸小时候家里盖瓦房子用的沙子,就是由一艘机船从大河里开过水闸,途经南塘桥,向东沿着弯弯绕绕的河道,运到我们家门口的河边卸下来,相比陆路省了不少费用。
当时的南塘桥,为了桥下行船,桥的拱必定不能低,在一马平川的田野里,桥顶便有一定的高度。人为了跨过水造了桥,但为迁就船又不得不委屈路、委屈路上的行人。看上去多方都不痛快,但实际上多方又都是赢家。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要清楚你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一时的不愉快,多数都会有利于让你将来更愉快。对于当时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桥有起伏给我们带来的累,远不及这种起伏给我们带来的乐。特别是在平坦的平原水乡,在农村没有楼房、孩子没有玩具的那个时期,这一点高度给这里的小孩子带来了许多乐趣。
每次过桥,在桥的这边,小孩由于个头不够高,开始时一般看不到桥的那边路,一个人走的时候,便会猜测桥的那边路上有没有人、会是谁?感觉有点像你们现在开盲盒一样。但肯定有比开盲盒所体会不到的兴奋。上到桥的一半就会知晓答案。有的时候,对面走来一位熟悉的长辈,不仅亲切,可能还会给你一块糖;更多的时候,对面空无一人,有可能感到失望,也可能让你有莫名的得意。
那时候经过南塘桥的路还是土路。下雨时满是泥泞,雨停后还是泥泞。南塘桥是水泥拱桥,它的顶部的水泥拱露在那里,是雨天这段行程中唯一硬质的路面。无论是穿着雨靴还是解放鞋,都可以上去,跳一跳,抖去雨靴或者解放鞋上的泥巴。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南塘桥的两边有水泥护栏,可以坐,也可以趴在上面往河里看。在河的岸边,你只能看到河边的水底,你看不到河中央的水底。但在桥上,你可以仔细端详河中间的水底。下午上学或者放学的时候,时间比较宽裕,有的时候我便在趴在桥拱的护栏,尽情地看向水面。那时候还不近视,水很清澈,有很多水草,在水里随水荡漾,小鱼游来游去,运气好的时候,还会看到大一点的鱼,甚至可以看到大的黑鱼带着一群小的黑鱼。真正是鱼翔水底。稍远的地方长着蒲,再远的地方长着芦苇。这个时候,寥寥炊烟在四面升起……
等我到镇上去上学后不久,村里利用集体经济的收入,将经过南塘桥的这条土路修成了砂石路,修路时村里每家都派人参加帮工,村里为此还专门买了压路机,是徐工牌的。开回来时就让孩子们惊奇,用起来时又减轻了大人们很多的负担。再后来,在上级的支持下,砂石路又变成了你现在回去看到的水泥路。砂石路特别是水泥路修好后,由于路面增加了厚度,南塘桥相对路面的高度降了点点,也由于孩子们的身高也在不停变高,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南塘桥也不像此前那么高大了。
打开水闸比较麻烦,防汛压力也大,可能是在哪里新建了可以替代水闸放水功能的涵洞,也可能是水闸布局比较多被有选择地关闭,总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南塘桥西边的水闸外围被填堆了一圈新的土圩,虽然比水闸左右两侧连接的圩堤窄一点,但它的出现实际宣布了水闸功能的结束。水闸从此后再也没有被打开过,外河的船由此再也无法开进内圩。
随着集体经济收入增多、财政状况改善,土路变成砂石路,砂石路变成水泥路或者柏油路,需要架桥的地方也都架上了桥,已有路面硬化的同时,路网也在加密,陆路交通越来越方便。农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手扶拖拉机迅速在农村普及开来,在田间作业之余,挂上一个稍大的车篓便相当于一个轻便的货车,相比机帆船,拖拉机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能开到需要开的任何地方。机帆船不可能再经过南塘桥下了,人撑的船在南塘桥下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南塘桥因船存在的拱日益显得多余。农村里的小汽车越来越多,也经常有卡车经过南塘桥,桥的拱让它们翻越南塘桥多有不便。还可能是南塘桥最初建的时候,上面主要是行人和人力板车,没有考虑会面临越来越大的负荷,需要从安全角度拆除。终于,有一年回家,发现原先的南塘桥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拱、桥面与路面几乎持平的水泥预制板桥,虽然桥栏杆上写着“南塘机桥”,手机地图上也能查到,但风味全无。
南塘桥下两边的河道之中,十几年前一度长了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水花生。这是国外引进过来的一种水生植物。没有想到其生命力那么强,所到之处本地水草迅速萎缩甚至消失。南塘桥下的河道也不能幸免,不仅让水葫芦、水花生横行,还飘着很多浮萍,玻璃瓶、农药包装纸、化肥袋、塑料纸等也四处可见,水质大不如先前,河岸也不时塌入河中。桥矮了,河浅了,站在上面却看不清河底甚至看不见河底。再后来,在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南塘桥下的河道也得到了整治,河道周周正正、河堤整整齐齐、河水清清爽爽,找不到当年的痕迹。
【部分内容以《故乡的南塘桥》刊发于《光明日报》2024年6月7日第15版“光明文化周末·大观”】
来源|“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