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1-10 14:56
按:孩子5岁开始,睡前和周末醒来,总盯着让讲“你家乡的故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有了这个“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系列,一篇一篇“叙往说来”,梳理当年往事、村居旧闻、乡村旧貌,记录渐行渐远的乡景乡音乡情乡俗。
家里养过很多只猫,印象最深的除了小学时家里养的那只狸花猫外,就属中学时的那只黑尾白猫了。
黑尾白猫长得有点奇怪,它的尾巴是灰黑的,除此之外全身都是白色的,所以它应该算一只白猫。它的来源也不同于乡间的大多数猫,它是由亲戚从南京带回老家的,坐过150公里的汽车。与它一起城猫下乡的还有一只金黄色条纹的猫。黄猫后来被转送给了别人家,但这只白猫一直留在我们家,逐渐像一个家庭成员一样,陪伴我们家好多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农村人很少喝过牛奶,连奶粉都不多见,当时过年过节敬老常送的是现在不多见的麦乳精、豆奶粉、黑芝麻糊。当时在农村,大人对孩子管束都很少,对猫狗更不可能像现在很多家庭奉为上宾、精贵对待。它们来到我们家,作为幼猫,没有给它们喝过奶粉,也没有给它买过什么专门的猫粮。一般家里人吃完后剩点什么,就给猫吃什么。好在它们虽然出生在城里,但天性不娇贵,很快便适应了村里的环境和伙食。也许对于生物而言,只要条件和时机合适,什么样的艰苦都可适应,进而开创适合自己的天地。
猫善捉老鼠,这是它对农户的价值,但它应该更喜欢吃鱼。水乡原本也经常吃鱼。家里有猫的时候,家里买鱼特别是小杂鱼的频率要高了很多。不过那个时候,经济还不宽裕,买来的鱼不可能让猫专享,甚至也算不上让猫分享。即使在鱼市上一些很小的杂鱼已经被商家和顾客默认为猫鱼,言下之意也就是给猫吃的鱼,但是买回家后还是不可能专给猫吃,小杂鱼有大鱼没有的风味,大人不可能不喜欢。于是,多数情况下,将人吃剩的米饭或者米粥与人吃剩下的鱼刺(鱼骨头)、不吃的小鱼头搅拌搅拌,再掺点剩的鱼汁或者鱼冻,倒入专门给猫用的猫碗,猫就有了它满意的美味。在猫和狗、猪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剩菜剩饭也得到了消化,不存在所谓的厨余垃圾,是真正的环保和低碳。
白猫也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与家人特别是母亲处得很是和谐,吃饭时更是如此。我们外出上学后,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多。她做好晚饭后,把煮好的鱼用盘子装好,把白米粥用碗盛满,摆上家里吃饭用的八仙桌,白猫也跟着跳上桌子等着。母亲坐到桌边的长凳上,用筷子把鱼拣到自己的碗里,吃完一块鱼肉后,顺势把剔出的带着点鱼肉的鱼刺放在白猫的面前,白猫知道那是给它的晚餐,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白猫肯定垂涎盘子里的鱼,但它也似乎明白,这个盘子里完整的鱼还不是它的食物,大人吃剩后的才是。人在与不在,它都不会主动去吃盘子里的食物。当时听说这些很是欣慰赞叹,现在忆起这些很是感慨怀念,对猫始终有一种亲近怜惜。
白猫也是一只母猫,一生下过很多崽,什么颜色的都有。其实我们最看好它的一段姻缘并没促成。有一年,姑姑家的南京亲戚带回来一只很漂亮的波斯猫,纯白色的,两个眼睛颜色不一样,尾巴很粗。大家出于它俩配对后会生出多么美丽的下一代的愿望,把波斯猫请回家,与白猫一起生活,两猫相处倒是不错,却始终未擦出“爱情”的火花。后来分开后,波斯猫像换了一个猫似的,不再活泼,没有活力,吃饱喝足后就躺在姑姑家彩电上方不分昼夜地睡觉,最后郁郁而终。
白猫是我们家喂养的,但却有着崇高的“家际主义”。有白猫在,周围数家不再担忧鼠患。有一年白猫很多天不见,家里人以为它又像之前的猫一样丢了,很是失落。那个时候老家西边隔两户有一座四间的公房,比农户的普通瓦房更高更宽,结构也不一样,内部没有隔墙,是钢筋做的横梁。那天父亲路过公房的外面,听到有猫在叫,断断续续,给人有点看到希望的感觉,很像白猫。父亲急忙找来公房的钥匙,进去一看,果然是白猫,它趴在高高的横梁上,估计是追老鼠时没在意,不知不觉爬得很高,待反应过来,已经不敢自己下来了。这个时候白猫可怜兮兮,变得瘦骨嶙峋,但看到父亲,它的眼神重新有光。父亲赶忙找来长的梯子,搭在横梁上,把它抱了下来。猫和人都像失去音讯、久别重逢的亲人。
后来有一段时间经常有猫失踪,据说是被人偷了贩卖到广东,与蛇一起做什么“龙虎斗”的大菜。我们很是担心白猫的安危。好在白猫警惕性很高,一两年都安然无恙。但猫终究斗不过惦记它的人,它最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里人很是心痛,此后有一段较长时间没再养猫。
白猫是家养动物中的一只特殊存在。时隔多年,我们也经常会想,如果它留在城里,由城里人收养,一定会比在乡下生活得简单舒适;但是如果它留在城里,就不可能有在乡下这么自由,更不会有这么丰富的体验和价值。
(作者:龚浔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