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曾经,我也像许多同学一样,晚上趴在书桌前,桌子上摊开厚厚的课本,眼睛盯着书页,脑袋却不知道飞到了哪里。
四周的安静让我感到有些孤单,时间仿佛也在这一刻凝固。
我努力想着如何将知识装进大脑,可无论怎么翻动书页,脑袋里的思绪却始终无法聚焦。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虚感——那就是“努力”与“效果”之间的差距。付出了所有的力气,结果却依然停留在原地,毫无进展。
是我不够聪明吗?我曾经也这样问过自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或许问题并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我们常常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在成绩上始终原地踏步。
第一、看似无害的“小习惯”,竟成了成绩的杀手
“手机游戏小说‘三件套’,一沾就上头!”
这句话,几乎是所有成绩不理想的初中生的共同心声。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忙”来安慰自己,忙得甚至连喘气的空档都没有。
可你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时,往往能听到这样一段话:
“这只是放松一下,偶尔看看,平衡一下压力而已。”
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需要放松,偶尔的娱乐也无可厚非。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放松”往往是“自我催眠”,最终导致了大脑被游戏吞噬,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悬崖。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小明,曾经是班上的优等生。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直到有一天,他下载了一款超级热门的游戏。从此,他的学习生活被游戏彻底占据。
最初,他还告诉自己,“只玩十分钟”,可每当停下游戏时,他才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小时。
然后看一眼书桌上的作业,空空如也,任务堆积如山。每次他听完老师讲解课文时,心里是理解的,可是,一做题就完全没了头绪。
成绩越来越差,从一个学霸变成了学渣。
终于有一天,小明坐在桌前,深刻反思:“问题不是游戏,而是我的自控力。”
第二、看似简单的“重复”,其实才是最大杀手锏
“老师,这道题我已经懂了,再讲一遍就有点多了。”
我身边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想法。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只要听懂了课堂上的讲解,就可以应付任何考试。可惜,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一次听讲就能完全掌握的。
就好比,你可以看很多遍食谱,但要做到那道美味的菜肴,还是得亲手去实践和尝试。
知识也是一样,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重复,反复加深记忆。
比如我有个同学小李,他的成绩一度不是很理想,永远在班级的中下游。为了改变自己,他开始认真复习,做错题本,甚至模仿学霸的学习方法。
可是,每次他做错题本时,他都会觉得:“这道题我已经做过了,知道了,没啥好复习的。”渐渐地,他变得懒得再翻错题本,一直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听懂了,自己就能通过考试。
但每次考试,他还是会做错那些“明明做过”的题目。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把错题本的每一页都翻了三遍,重新做了一遍,成绩才慢慢有了明显的提升。学霸的秘密其实很简单——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
看似枯燥无味,却是让知识深入脑海的唯一方法。
第三、拖延症,才是最让人致命的“隐形杀手”
“我明天再做吧,今天先放松一下。”这句话,很多初中生都曾说过。
看似无关紧要的几句话,却隐藏着毁掉成绩的深渊。拖延症看起来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大家都能理解,总有那么一两天心情不好,觉得累了就休息一下。但拖延症的危害,正是它的积累效应。
当你把每一件事拖到明天,最后就会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准备不足,心慌意乱,最后只好临时抱佛脚。
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每次作业堆得像山一样,他都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反正还有明天。”然而,他的“明天”总是变成了“后天”。作业没有完成,复习时间严重不足,甚至连背单词这样的基本任务都被拖延。
直到考试前一晚,他才慌忙打开书本开始复习。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他最终的成绩,正是他拖延症的真实写照。小张开始后悔,他意识到,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每一分每一秒,应该都要用来学习,怎么能指望在最后一刻凭奇迹翻盘?
那么,如何打破这些习惯?
当你回顾这些问题,或许已经发现,根本的问题并不外在,而是来自我们自己那些不良的小习惯。要想提升成绩,我们得从这些细节入手。
控制手机:手机就像是一个不知不觉吸走时间和精力的“吸血鬼”。学习时,最好的办法是把手机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甚至可以交给父母保管。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学习效率自然提升。
不断重复:记住,学习并不是听懂就能掌握,真正的掌握来自于不断的重复。每天都做题,每天都巩固,才是提高成绩的核心。
拒绝拖延:拖延症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从“马上开始”做起,拖延症就会渐渐消失。可以试试“番茄钟法”,分段学习,专注20分钟,休息5分钟,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上,学霸和学渣的差距,其实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中。
只要合理管理时间,坚持自律,逐步提升自己,你也能在中考的舞台上脱颖而出。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