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小时前
大峪沟谷地、洮河两岸,处处都建起了规模庞大的种植基地,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卓尼县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全新的产业致富之路。一个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当地政府双向奔赴,成就了许许多多创业佳话。
返乡创业
从2021年返乡到现在,卢永续过得很踏实。
他每天的工作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去木耳育菌基地看看菌棒的生产,去菌棚掌握木耳的长势,去车间了解产品研发进展……
卢永续是土生土长的卓尼小伙,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创业近五年,跑过市场,做过中介……就在迷茫的时候,他接到了儿时的玩伴蒙俊杰的电话:“回家一起干点事!”放下电话后,卢永续毫不犹豫地辞职回到了卓尼,与发小蒙俊杰、杨扎代一起,种药材、育木耳,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如今,三人的公司卓尼县秋合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蒸蒸日上,不仅将木耳销往全国各地,还研发生产出多种木耳深加工产品。
“是木耳将我们三个从小长大的兄弟情谊紧紧地牵在了一起。蒙俊杰负责公司全面经营,杨扎代负责生产技术,我负责销售后勤。”卢永续告诉奔流新闻记者,创业这几年,多亏了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县上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乡上协调流转土地,农技站专家手把手教授食用菌种植技术等,为三人的创业铺平道路。
“家人也很支持,我在天津认识的女朋友,从山西老家跟我一起来创业,现在我们已经结婚有了小孩。”更让卢永续他们高兴的是,附近的村民不再外出打工,在他们的基地种植木耳一样挣钱。
爱情佳话
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卓尼与木耳结缘。90后“海归”女孩张纳欣便是其中之一。
张纳欣老家是甘肃陇南,从小在田间长大的她,对土地有着原初的热爱。留学归国后,她投身农业领域。
2022年初,经过实地考察,张纳欣看到卓尼木耳种植前景广阔,毅然踏上投资创业之路。没想到这次创业不仅获得事业的成功,还收获了爱情。
5月14日,奔流新闻记者来到张纳欣的卓尼县纳朵朵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时,技术负责人梁国亮正在即将建成的观光体验园忙碌着。
说起和老板的恋情,这个高大魁梧的山东汉子有些腼腆。“我们两个有共同的事业,自然而然就走到一起了。”梁国亮说,两人因木耳结缘。他以前就在山东老家种木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张纳欣到山东购买他家的菌棒,后来他又来到卓尼来指导种植,时间一长,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我现在已经把户口迁到卓尼了,明年就结婚。”
“创业期间,从大棚建设到种植补贴,从技术指导到销售对接,卓尼县政府对我们企业提供了很多帮助,可以说无微不至。”梁国亮介绍,目前公司拥有一个食用菌生产加工车间、116座棚的木耳种植基地,还在木耳镇滨河路建设高原黑木耳观光采摘园一处。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公司还与天津农学院达成了帮扶对子,联合开展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以及高原特色食用菌的种植和示范,并通过产品初加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卓尼黑木耳产品知名度。
双向奔赴
卢永续、梁国亮所言非虚。
这两年,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赵志强几乎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用他的话说:“卓尼县35家合作社、2000多个大棚,每一处一年都得去四五趟。”除了提供技术指导,赵志强还义务当起了政策宣讲员,给种植户出谋划策,教大家利用好政府的惠农政策。
5月14日,卓尼县卓尼美石菇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菌棒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等一系列工作。赵志强紧盯每一个环节,详细察看每一个菌棒的生长情况。“随着气温的回升,种植户订购的菌棒也陆续进场入棚,企业生产也开足马力保证产能,作为服务企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我们从优化菌棒生产工艺,加强高压灭菌,接种,养菌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将合格高质量的菌棒交付到农户手中。”
公司负责人甄焱介绍,公司于2023年3月正式运营生产,日产菌棒数量达8万余棒,公司生产的黑木耳菌棒可满足县域内约150个大棚基地的种植需求。
今年29岁的安永佳今年年初从新疆辞职回家,在美石菇源公司做了一名办公室文员。“家门口上班,工资也不错”。和安永佳一样,公司为附近村民提供了70多人的长期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周边群众400余闲置人员就业,在家门口每月增收4000余元。
振兴之路
采访中记者看到,大峪沟谷地、洮河两岸,规模庞大的种植基地随处可见,黑木耳产业在卓尼遍地开花。卓尼县也先后荣获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黑木耳主产县、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全国15个)等称号;2024年,卓尼黑木耳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成功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逐步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
卓尼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杨富恒介绍,卓尼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支持黑木耳产业发展。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严格落实技术指导“包乡包棚”责任制,推行领导包乡包镇,农技人员包村包棚,不定期深入各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目前,全县建成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大棚2000余座,建设年生产2000万棒以上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车间,培育合作社35家。黑木耳已形成从菌种研发、生产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条。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三赢”。2024年全县栽培食用菌1万亩,年产量突破2800吨,值达2.1亿元,引领带动农牧户5960户, 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卓尼县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产业致富之路。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马兴国 张鹏翔 孙鹏东
6.阔步2025·“县”在行动⑥丨定西渭源:小菌包孕育出的大产业
7.阔步2025·“县”在行动⑦丨正宁电厂:绿色高效煤电新典范
9.阔步2025·“县”在行动⑨丨庆阳宁县:一颗幸福果的乡村振兴密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张鹏翔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孙鹏东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