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6小时前
当下电信网络诈骗
花样层出不穷
以下防骗指南请务必认真阅读
加强防范
谨防上当受骗!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犯罪活动蔓延性大,发展迅速。极短时间内,发布消息范围广,侵害人群面积大。
常见诈骗手段有哪些
案例一:收费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老师给家长发短信或打电话,声称学校要收取各种费用,如资料费、活动费等。他们会编造各种理由,让家长尽快转账汇款,一旦家长轻信并转账,骗子就会迅速消失。
案例二:冒充亲友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亲友身份,通过电话与受害者联系。他们会编造各种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遭遇意外、被警方拘留等,向受害者索要钱财。骗子的语气往往非常焦急,让受害者在没有时间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定。
案例三:游戏诈骗
游戏类诈骗是学生上当受骗的重灾区,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设计钓鱼网站,发布“送金币”“充值”等优惠活动,引诱当事人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以此来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甚至盗刷绑定的资金账号。
案例四:儿童电话手表诈骗
不法分子专门找戴着儿童电话手表的学生,谎称自己手机没电,向他们借用手表拨打电话。在拿到手表后,直接拔走里面的电话卡换上一张废弃电话卡。他们将骗取的电话卡插入虚拟拨号设备,与境外诈骗团伙勾结海量拨打诈骗电话,实施诈骗。
其他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还有——
如何反诈防骗
4个“不要”
1.不轻信。遇事冷静,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多思考、多商量,不轻信陌生人。
2.不泄密。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严格保管。
3.不汇款。陌生人提到转款、汇款必须核实。
4.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6个“一律”
1.只要陌生人一谈到银行卡转账,一律挂掉。
2.只要陌生人一谈到中奖先交钱,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掉。
4.陌生短信让人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一律不点。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链接,一律不点。
6.一提到“安全账户”,一律删掉。
8个“凡是”
1.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都是骗子。
2.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都是骗子。
3.凡是通知中奖要你先交钱,都是骗子。
4.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汇款,都是骗子。
5.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都是骗子。
6.凡是让你网银接受检查,都是骗子。
7.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转账,都是骗子。
8.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都是骗子。
温馨提示
1.要经常对孩子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用到的App,把其他无关的游戏、社交、支付类等App软件全部卸载。
2.孩子爱玩游戏,但常因超时被强制退出,骗子就以能解除未成年人游戏限制一步步诱导孩子通过家长手机验证,获取家长钱财。
3.现在很多孩子喜欢追星,特别相信偶像的话,骗子就用当红明星周年回馈粉丝返现活动实施行骗等。
4.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骗App,一定程度预防诈骗。
5.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三不一多”,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
6.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7.全民防诈“两不做”,不做被骗的事主,不做骗子的帮凶。
8.接到陌生电话、短信有疑问时可拨打“96110”。
万一被骗怎么办?
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北京市公安局已开通止付功能,尽量挽回损失。保存好相关证据,语音、聊天记录、短信等,可上传“全民反诈”App指尖举报。
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在引导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提高防范意识,对待陌生人的来电要做到:不理睬、不偏听、不轻信。时刻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下面是陷阱!
素材来源:区教委安保科
审校:陈晨、纪茹馨、张贞吉、杨蕊、徐昊、徐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