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近年来,南漳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培育传承人、实施数字化记录、推动项目进校园,成功激活了传统技艺的文化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廊道”的南漳,正全力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根脉。
走进南漳县巡检镇文家垭村,“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国福正悉心指导儿子刘朝旭演奏技巧。“(孔)全部蒙着叫做捂音,捂音指法一定要蒙严……”刘国福强调着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呜音喇叭”(又称“巫音”),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雅乐后流入民间,现存传统曲牌百余个,主要盛行于巡检镇及周边地区,是楚音乐文化稀有的活态遗存。这项技艺没有乐谱记载,全凭历代乐师口耳相传,且相比传统管乐用指头按孔,呜音喇叭是用手指二关节按孔音,对演奏者要求极高,非十年以上的老乐师难以演绎出其中的悲欢离合。
“传承难度非常大。”刘国福解释道,“比如和弦歌的起首‘咿、兮、兮、呀’,包含了闪音、快速揉音和捂音等多种细微技巧,简谱仅能呈现大体轮廓,难以记录其中精妙的细节。”面对这一困境,南漳县文化馆借助现代技术为口传心授的技艺“建档”。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钱静告诉记者,2023年,县文化馆联合省群艺馆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去年还编排了“生生不息”呜音喇叭舞台剧,并出版了《唢呐艺术呜音喇叭》图书,通过详实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完整记录其曲牌、代表曲目和演奏技法,极大地辅助了传承教学。
为了让古老技艺播撒种子、培育新苗,南漳县在巡检镇峡口中学设立了“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刘国福父子每月定期为学生授课,系统教授长号、喇叭、马锣等乐器演奏,吸引了很多学生学习。“虽然乐器看起来古朴,但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我还会继续学下去!”南漳县巡检镇峡口中学学生唐忠熇说。
“高跷花鼓”是南漳县另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宋朝,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则表演特技造型,至今已传承七百多年。在南漳县东巩镇,能参加高跷表演的群众近4000人,群众基础广泛。近年来,东巩镇每个月都会组织一场高跷教学,由每个村的文化员领学,村民自发报名,起到了良好的传承效果。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村民谢娇说:“今天第一次体验,感觉又刺激又好玩,以后我也会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也带着我的孩子来学习一下。”
学有所成的村民可自愿加入省级非遗传承人邓鸣松组织的高跷花鼓队。这不仅检验了学习成果,更带来了经济收益。“我从小七八岁学艺,那时演出只为过年过节添喜庆,顶多吃顿饱饭,没想到还能创造收入。”邓鸣松说。目前,队伍已发展到四五十人,平均每个月都有三四场演出,每年能增收七八万元,这标志着非遗从单纯的保护传承,逐步走向了活态利用与效益共赢。
近年来,南漳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开展实践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等方式,拓宽非遗传承途径,提升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识,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据统计,南漳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7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人,2024年各类文化产品产值800多万元。(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胡振兴 张鹏亮)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