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7-01 20:24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两岸开讲》栏目采访北京联合大学朱松岭教授,就《读者》杂志在台湾发行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奔流新闻根据音频整理了交流内容,与广大网友分享。
主持人:2010年8月,《读者》杂志获准在台湾地区公开发行,成为第一本正式登岛的大陆期刊,并于2011年1月1日在宝岛台湾正式发行,从此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的新篇。如今,《读者》杂志的读者早已遍布宝岛。近日,“翻开《读者》,同寻两岸文化根脉”主题宣介活动在甘肃进行。以“阅读”为桥梁,海峡两岸如何搭建一个更立体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让台湾民众更加了解真实立体、可爱可亲的大陆?我们请北京联合大学的朱松岭教授作深入解读。
我们知道,在《读者》杂志于岛内正式发行之前,台湾民众要看大陆期刊只能通过代购邮递,“一等就是好几个礼拜”。那么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读者》杂志顺利登岛,并从此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的心里?
朱松岭:在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之中,一本小小的杂志悄然跨越海峡,在文化的维度上写下了深远的注脚。《读者》杂志作为第一本正式登岛的大陆期刊,在台湾的发行不仅是一项出版的事务,更是一场跨越藩篱、触动人心的文化回归。它的登岛不是偶然,而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必然。
我们回溯到2010年的8月,《读者》杂志正式获准在台湾公开发行,一时在岛内的文化圈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背后既是两岸关系当时趋于缓和的宏观背景,也离不开无数文化工作者出版人的穿针引线,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应该说《读者》是以其独特的温情文字,深邃的思想和高度的可读性,赢得了台湾社会的广泛好感,一举打通了登岛的通道,成为两岸出版交流的破冰船。在它之前,台湾民众如果说想阅读大陆的出版物,常常需要借助代购邮寄,需要等待数周才能够一睹为快。这种文化时差不仅制约了信息流通,而且也人为地切断了两岸文化血脉的自然往来。《读者》的正式发行打破了这一人为的设限。
在台湾,《读者》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对于老一辈而言,它唤起了久违的文化记忆,勾连起了乡愁和根脉。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它提供了观察大陆的社会人文思潮这样的一扇窗口,尤其是在岛内文化被日益去中国化、教科书被严重台独化的背景之下,《读者》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深邃和厚重。这种影响力不是短暂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经年累月的价值浸润,是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更重要的是,《读者》成功登岛之后,打破了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对于大陆出版物的妖魔化的叙事。因为民进党当局长期惯于将一切大陆的出版物视为意识形态渗透,进而严防死守,筑起一道道的所谓的“文化防火墙”,而《读者》的广泛受欢迎,恰恰表明了民众对于真实温暖、有深度内容的这些刊物的强烈渴望,这并不是一纸禁令所能够封堵得了的。
回顾15年以来《读者》在台湾的持续发行,不仅仅是市场的成功,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读者》的故事正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心灵契合的缩影。这本杂志之所以能够在台湾生根发芽,靠的不是炒作,也不是策略,而是文化的真实力量,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它用无声的力量告诉我们,文化从来不是对抗的工具,而是融合的钥匙,文化不能被操弄,它只能被倾听,被感受,被铭记。在这条文化归根的路上,《读者》走得踏实,走得深远,也走进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的心中。
主持人:此次读者出版集团力邀台湾作家、媒体人和读者代表跨越山海、走进甘肃。两岸嘉宾共同探访敦煌莫高窟、草圣故里瓜州、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等地,进行文化采风;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风雅 丝路文心”——《读者》两岸阅读分享会在敦煌举行,两岸文化学者接力朗读“敦煌守护故事”。近年来大陆在两岸全民阅读领域出台多项举措、举办多场活动,取得哪些成果和实效?
朱松岭:近年以来大陆持续深化两岸的文化融合发展,将全民阅读作为增强民族认同,推动心灵契合的重要路径,以阅读为媒,以文化为桥,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此次读者出版集团邀请台湾作家、媒体人和读者代表走进甘肃,共探河西走廊,共祭人文始祖,共读敦煌故事,正是这一成果的缩影,也是两岸文化血脉交融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全民阅读的政策举措,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协、国务院台办等部门频繁发力,支持两岸的图书互通,作家互访,书展互办,并且推动两岸出版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为两岸阅读交流清障开路。全民阅读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为两岸在阅读层面的深度互动奠定了政策基础。在具体实践层面,大陆主导或者协办的阅读交流活动可以说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取得实效。包括两岸图书交流会、海峡两岸图书巡展、书香两岸共读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等等这样一批品牌活动持续开展,不仅有效地扩大了大陆优质出版物在台湾的影响力,更是在互动当中深化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024年台湾书香两岸阅读周,邀请了数百位的台湾出版人、作家和青年学生参与,活动覆盖到古籍的修复、非遗体验、闽南语文创作等等一系列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升华。更具深意的是,这类全民阅读活动已经突破了展览展示这样的一个范畴,而是转向了价值共鸣和精神契合。这一次在敦煌举办的读者两岸阅读分享会,两岸学者共同诵读敦煌守护故事,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温情对话,更是一种文明记忆的唤醒。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到伏羲大典的钟鼓器鸣,从张掖丹霞的峰谷到嘉峪关的禅思,台湾嘉宾亲身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恢宏与厚重,心灵震撼之下自然会生出归属之感。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对话式的文化交流模式,更具有润心化人的力量。
如今《读者》已经成为大陆期刊在台湾影响最深远的代表,所举办的青春朗读会、跨海读诗会、两岸同读一本书等等这些活动,被岛内的媒体多次报道转载,堪称是打通两岸文化肌理的软实力尖兵。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参与两岸阅读活动的台湾青年比例显著上升,大陆各地的图书馆、大学、文化馆也纷纷开设台湾学生阅读角,提供繁体的图书、台湾文史资料,并且定期举办读书会、讲座、诵读比赛等等,成为台湾青年了解大陆、亲近中华文化的第一站。他们在《读者》杂志当中读到平凡生活的光,在《史记》《诗经》中寻回文化的根,应该说这正是从理性认知走向情感归属,走向心灵契合的真实的缩影。可以说大陆在推动两岸全民阅读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价值导向的重构和认同纽带的重塑上,全民阅读成为一次次动情的文化唤起,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台湾同胞发出的温柔呼唤。
主持人:15年来,《读者》杂志台湾版在众多杂志中独树一格,受到许多岛内读者喜爱。不少宝岛台湾知名作家的文章也都曾登上《读者》杂志,同样深受大陆读者欢迎。通过一本杂志架起“阅读”的桥梁,您认为这对两岸民众交流交往、两岸文化融合发展带来哪些别样的意义?
朱松岭:在两岸关系的历史长河当中,政治起伏、经济往来虽然常引人瞩目,但是真正深入人心、润物无声的是文化的牵引和心灵的共鸣。《读者》杂志台湾版15年以来在岛内独树一帜,其背后不仅仅是一份出版物的传播,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流动和心灵对话。
这是一种超越地理和制度藩篱的精神接力。15年以来,《读者》不仅仅在台湾杂志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在复杂多变的两岸氛围当中坚守初心,持续传播正能量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岛内去中国化教育侵蚀台湾青少年的背景之下,读者如同涓涓细流,温和却坚定地为岛内社会提供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叙事。他不高调,但是有力,他不灌输,但引发思考,从文学小品到哲理短文,从民间故事到人生感悟,它所承载的不只是阅读体验,更是文化记忆当中的唤醒和价值认同的重建。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文化交融。像张晓风、刘墉、王文华等台湾作家长期亮相《读者》杂志,他们的文字情感细腻,思想深远,不仅深受大陆读者的喜爱,而且也无形之中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割裂的个体,而是可以在阅读当中实现深度连接的共同体。当一位福建的中学生在《读者》上读到了张晓风的《我在》时,他感受到的不只是文化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更是海峡对岸生命共情的温度。当台湾青年在阅读《读者》上陆文夫、毕淑敏作品的时候,也在慢慢地走近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大陆,这种跨越海峡的阅读共鸣是两岸同胞最本质最真实的情感纽带。
这是一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民间引擎。《读者》的影响不只是个体的情感,而是正在潜移默化重塑一代台湾青年的文化归属,因为阅读所激发出来的文化认同是最稳固的认同。经过长期浸润建立起来的精神共识也是最牢靠的民意基础。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把《读者》作为情感依托和思想启蒙的读物的时候,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历史认知和民族认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可以说《读者》不是在输出思想,而是在唤醒记忆,唤起共鸣。它让台湾青年知道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中华文明的共建者和继承者。在岛内去中国化的逆流之下,《读者》坚守文化本真,静水深流地在岛内蔚然成风,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朴素却强大的道理:就是文化的力量,穿透一切隔阂,民族的根脉剪不断,也断不了。阅读无声,却能穿越海峡;文化无形,却能凝聚人心,这正是读者15年以来带给两岸最别样最动人的意义所在。
来源丨云听客户端《两岸开讲》,本端有删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