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漫长探索历程中,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发现,无疑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那些曾被迷雾笼罩的角落。它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关键线索,成为考古学界乃至人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意外发现,开启探秘之旅
2017年,为弥补秦岭中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发现的短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汉中盆地开展洞穴专项调查 。谁也未曾料到,在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一个毫不起眼的洞穴——疥疙洞,即将改写人们对早期现代人历史的认知 。因遗址存在安全隐患,2018 -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一场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式拉开帷幕 。
丰富遗存,还原远古生活
在仅仅27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考古人员收获颇丰。这里发现了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遗迹 ,仿佛能看到远古人类在此生活的场景:他们围坐在火塘边取暖、烹煮食物,在石器加工点制作和打磨工具 。出土的遗物更是丰富多样,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万余件,每一件都承载着远古的信息 。
地层堆积厚约1.6米,可划分为13层,其中第3 - 10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 。根据地层关系、堆积特点及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古人类利用疥疙洞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段 。第一期遗存为第10 - 9层,距今约10万年或更早,此时人类仅偶尔在洞穴活动 ,遗物分布较稀疏 。第二期遗存为第8 - 6层,距今约7 - 5万年,人类在洞穴活动频繁 ,遗物分布较密集 。第三期遗存为第5 - 3层,距今约3 - 1.5万年 ,这是人类活动的繁盛期,洞穴被作为居址长期利用 ,遗物分布十分密集 。
在原生地层中出土的2枚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以及在洞外扰乱堆积筛洗出的人类牙齿和头骨残块,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发现 。这些化石具有典型的早期现代人特征,是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为研究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境内的扩散与时空分布提供了关键材料 。
石制品有1500余件,原料以石英砾石为主,构成了石器生产和使用的不同环节 。工具大多以石片为毛坯,多为中小型刮削器,存在少量尖状器,偶见个体较大的重型刮削器 ,主体属于华北小石片石器工业 。动物化石及烧骨8000余件,初步鉴定有鹿、麂、牛、剑齿象、犀、野猪、大熊猫、熊、狼、最后鬣狗、黄鼬、豪猪等20余种 ,其中鹿科和牛科动物占绝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大熊猫 - 剑齿象”动物群 。这些动物化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也为研究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狩猎行为提供了线索 。
关键证据,改写起源认知
长期以来,关于现代人的起源,“走出非洲”学说和“多地区起源”学说争论不休 。而疥疙洞遗址的发现,为“多地区起源”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这里发现的共生关系清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和华北小石片石器工业系统的石器,表明这些石器的制作和使用者是生活在疥疙洞附近的早期现代人 。结合以往考古发现,中国石器的类型和制作技术从直立人阶段到早期现代人阶段并未发生明显转变 ,这意味着该地区的早期现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人群 。
此外,疥疙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 - 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 ,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境内距今10 - 5万年间的关键考古资料 ,填补了中国早期现代人化石地点中文化遗物稀缺的空白 。它还填补了汉中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型居址的空白 ,对研究早期人类洞穴和旷野阶地两种类型的居址形态和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动物化石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秦岭地区晚更新世的动物化石材料 ,为研究该时期动物种群演变、人类生存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处遗迹、每一件遗物都是远古时代留下的文字 。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继续为我们讲述早期现代人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接近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真相 。 #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