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我们会发现,孩子明明每天都在长大,但有件事好像一点没变——只要妈妈一出现,他就像个小尾巴似的,甩都甩不掉。
你去厨房,他小跑着跟进来;
你去卫生间,他就在门外守着;
你走进卧室,他也紧紧跟在后头。
有时候你只想静一静,娃却非要钻进你的怀里不撒手。
家里人明明不少,可他偏偏只认准了你。
为啥娃总这么“黏”妈妈?其实,孩子心里,可有不少小秘密呢!
娃爱黏妈妈,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成长阶段,另一种,是孩子在向妈妈求安全感。
虽然表现很像,但原因却大不一样。
一:正常阶段,孩子还没准备好和你“分开”
孩子3岁前,他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强烈。
他还搞不懂,什么叫“你是你,我是我”,他只觉得:“我和妈妈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每次妈妈走开,他心里想的不是“妈妈去忙一下”,而是“妈妈去哪儿了?会不会不见了?”
于是,看到你起身,他赶紧追过来,抓着你不放。
尤其是半岁到2岁这段时间,情况最明显。这时期,孩子的“分离焦虑”最严重。
当孩子看不到你,他一下子就慌了,于是拼命黏着你,生怕你不见了。
另外,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妈妈的声音、气味、怀抱,就是他世界里最熟悉的东西。
即便家里还有爸爸、奶奶,他还是觉得:“妈妈是最亲密的。”
不管是人类幼崽,还是动物幼崽,天然都跟妈妈亲,只是天性使然。
二:也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正常的黏人情况,随着孩子长大,他理解了分离的概念,理解了妈妈是独立的个体,这些情况,就会慢慢缓解。
但有些孩子,4-5岁了,还特别黏妈妈。
他看见妈妈走开就急得不行,妈妈离开一会就哭,整天跟在妈妈身后不去跟别人玩。
那很可能,是他心里“安全感”不足。
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常见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家庭气氛不好
比如爸妈总吵架,孩子心里会很紧张,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
●经常更换带孩子的人
如果带孩子的人,一会是奶奶,好不容易跟奶奶熟了,又换来个保姆。
好不容易跟这个保姆熟了,不到几个月,又换另一个人来。
不稳定的环境、陌生的养育者,孩子没法和一个固定的人建立“依恋关系”,那他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妈妈虽然在身边,但总是很忙、很烦躁
还有一种就是,妈妈的状态很差。
有些妈妈,不被老公、公婆理解,自己独自带着孩子,还要不停地做家务、做饭,老公回家还给不到支持。
她的能量,就会很低,情绪也一直处于负面状态。
忙碌、情绪烦躁、状态差的妈妈,很难给到孩子温柔和爱。
而生怕惹妈妈生气的孩子,自然就会内心紧张、压力大,也很难有安全感。
所以,家人给到妈妈支持,其实就是支持孩子。
●过早地逼孩子“独立”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过早希望孩子独立,不要粘人,希望他能自己玩。
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嫌烦:“这么大了还总黏着妈妈,就不能自己找点事?”
过早地被拒绝,孩子也会内心慌张:“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做错事了?”
他越害怕失去妈妈,就越紧紧黏着妈妈不放。
所以,宝宝表面上看起来是“太依赖”,实际上,他内心缺乏的,可能是安全感。
三:宝宝黏着人,我们可以这样做
孩子黏妈妈,不是坏事,但天天这么被“缠”着,我们难免也会精疲力尽,也会想要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不妨学点小技巧,轻松应对娃的“黏人”阶段。
①别一把推开,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孩子跑过来抱着我们不放的时候,他内心的小声音是:
“妈妈在,我心里才安心。”
如果我们着急地说:“别烦我,忙着呢!”孩子反而更慌、更黏你。
更好的做法,是先回应他的情绪:“妈妈知道你想跟着我,那你坐在旁边玩会儿,妈妈马上就陪你。”
布妞就经常会问:“那要多久呢?”
我就会指着闹钟告诉她:“等这个数字跳到5了,我就过来了。”
这样,孩子就会安心等待。
因为他知道,他的等待有个确定的时间,只要数字跳到5妈妈就过来了。
这样,他就不会慌,也会感受到我们的认真和温暖。
②慢慢练习分开,从短时间开始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一夜就养成的,我们得让他慢慢适应分开的感觉。
比如告诉他:“妈妈去洗个衣服,很快回来!”或者“妈妈要出门一趟,等你吃完中饭,我就回来了。”
这能让他知道,妈妈只是短暂离开,这样他心里有底,就没那么害怕了。
我们还可以安排爸爸或者爷爷奶奶这些他熟悉的人陪他,有其他家人在,他也不会太慌张。
③妈妈心情越稳定,孩子就越安心
有时候,孩子黏人厉害,是因为,他感受到妈妈也在焦虑。
孩子对妈妈的情绪,其实敏感得很,你烦躁时,他比你还慌。
所以,我们也得好好照顾自己,叫家人来替替手。
偶尔放下孩子,出去透透气,我们自己心情好了,带出来的娃,才会更有力量。
孩子黏你,说明他,最信任你。
而你给他的回应,决定了他未来面对世界的底气和勇气。
虽然他粘人会让人有些烦,但他粘人的时光,就这几年,咱们还是别错过吧~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