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7-25 09:13
当山风掠过祁连山顶的积雪,作家路生的《祁连山的呼吸: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文化报告》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厚重,叩开了读者的心灵之门。这部30余万字的力作,以“呼吸”为隐喻,串联起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与生态治理的宏大叙事,在西域苍茫的背景下,书写了一部关于文明存续的现代启示录。它不仅是对祁连山生态修复的纪实书写,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刻叩问——在气候变化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该从哪里汲取生态觉醒的精神力量?
地理史诗:在山河褶皱里破译生态密码
祁连山的地理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这座横亘甘青的“西北脊梁”,以800公里的东西跨度,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孕育了3306条冰川、56条内陆河,成为维系河西走廊的“生命脐带”。路生在书中以地质学家的精准笔触,勾勒出祁连山的“双重面孔”:它既是“固体水库”,冰川融水滋养着下游500万人口,700万亩耕地也是“气候调节器”,通过山地垂直气候带影响着东亚季风环流。这种地理独特性,决定了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后果不仅是区域性的,更可能引发连锁生态灾难。
书中关于“冰川退缩”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1956年~2010年,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28.5%,冰舌平均退缩400米。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更使祁连山的“蓄水海绵”功能锐减。这些数据背后,是生态危机的真实图景。但路生没有停留于悲情叙事,而是通过记叙“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展现出人类修复生态的决心与智慧。当无人机在高空捕捉到雪豹的行踪,当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植被覆盖变化,科技不再是生态破坏的帮凶,而成为守护自然的利器。这种“硬科技”与“软叙事”的结合,让读者看到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文明溯源:在历史烟云中寻找生态基因
作为深耕西部人文地理20年的作家,路生对祁连山的书写始终带着文明溯源的自觉。在“玉石之路”章节,他通过对马鬃山玉矿遗址的考证,揭示出早在4000年前,祁连山的和田玉就通过河西走廊输入中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这种“玉文化”的生态隐喻耐人寻味:古人对美玉的珍视,实则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图》,更是以佛教故事的形式,传递出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
书中对游牧文明的生态智慧挖掘尤具价值。肃南裕固族的借牧传统,通过季节性转场实现草场轮休;藏族牧民对神山圣湖的信仰,客观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也印证了路生的核心观点——真正的生态保护,必须扎根于文明土壤。当现代科技遇见古老智慧,祁连山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文明互鉴的场域,是生态哲学的源头活水。
生命叙事:在个体命运中看见生态之光
最能打动读者的,是书中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生命叙事。在民勤,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张广生放弃城市生活,返乡经营鱼塘并坚持种树。他的父亲被风沙吞噬的悲剧,与他“用树木丈量思念”的执着,构成了几代人与荒漠抗争的缩影。在武威,护林员张宝仁儿时趴在草垛旁守护杏树苗的场景,揭示出当我们学会像保护幼树一样呵护自然,生态觉醒才真正开始,永昌东大河保护站的马培仁父女,用39年的坚守诠释着“生态传承”的意义。父亲穿坏的87双鞋、女儿接过的巡护日志,不仅是职业的延续,更是生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生态保护超越了政策话语的范畴,成为关乎情感、信仰与生命尊严的事业。正如路生在书中写道:“当护林员的脚印与雪豹的爪印在山路上重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便有了新的注脚。”
哲学叩问:在呼吸之间重构文明坐标系
路生对祁连山的书写,最终升华为对人类文明的哲学反思。他在书中对比了两种文明观:一种是将自然视为征服对象的工业文明观,导致祁连山一度伤痕累累;另一种是视自然为生命共同体的文明新范式,推动着生态修复的持续进行。这种对比在“矿山治理”章节尤为鲜明:曾经尘土飞扬的采矿区,如今变身高山杜鹃谷,废弃矿坑成为人工湖泊,工业遗迹转化为生态教育基地。这种嬗变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修复,更是文明理念的重构。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祁连山的实践具有特殊的样本意义。
书中揭示的“制度一科技一文化”协同治理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参考。而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激活,更启示我们:生态觉醒不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而是创造性转化。当祁连山的雪豹种群数量从2010年的3只增长到2023年的30余只,当干涸的河床重新流淌起清澈的雪水,这些变化不仅是生态数据的改善,更是文明转型的信号。
和谐共生:让祁连山的呼吸成为文明的心跳
合上书页,窗外的绿萝在阳光下舒展叶片,这抹绿意让我想起书中描述的祁连山高山草甸。路生用“呼吸”命名这部作品,实则是在提醒我们:自然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体。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大地的血液;雪豹的啸叫,是荒野的心跳;护林员的脚步声,是文明的律动。
在新时代,《祁连山的呼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可能:将生态保护从环保工程升华为文明工程,将对自然的敬畏从道德要求转化为文明本能。当我们学会在祁连山的沟沟壑壑里阅读地球的历史,在护林员的故事中看见文明的未来,或许就能找到一条通向永续发展的道路。正如书中结尾所言:“祁连山的呼吸,从来不是自然的独白,而是人类文明的和声。”愿我们都能听见这声呼唤,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征程中笃定前行。撰文|许健辉
来源丨中国自然资源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网友09298
2025-08-01
👍
暮春秋色
2025-07-31
倾听祁连山的心跳
大头丿
2025-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