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9小时前
青春作新枝,乡野为土壤。萤火荣光志愿服务队在宝山镇风河村种下热望,待破土而出,听群山回响绽放。这场关于成长的约定,早已在根系交错间,悄悄写好了开花的序章。接下来,请听听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的心声吧。
董浩琳:烟火凝青春,下乡做贡献
来到宝山,很快就爱上了这里。这里的自然从不是精心打扮的盆景,田埂边的牵牛花缠上电线杆,天是透亮的蓝,大朵云慢悠悠地飘,影子在地上挪,傍晚夕阳把天边染成橘子红,草叶镀上金边,远山轮廓柔和,青黛色山脊融进暮色……
作为团队的摄影,我习惯用光圈丈量时间,我们抓不住时间,但每当我按下快门,就是永恒。集体生活的褶皱里藏着温暖的细节。在运送物资的路途中,我们懂得了协作的意义,也体会到了何为心与心的联结。有人早晨六点起来生炉火,让大家能喝上热粥,我们在厨房的烟火气里学会分工。
夜晚十一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脚底板磨得生疼,路灯照着影子歪歪扭扭,谁都没提累,这些不那么 “完美” 的瞬间,倒比任何精心构图都让人记牢。原来三下乡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就是一群人凑在一起,笨手笨脚地干活,实实在在地做事,挺好。
刘龙雪:用镜头定格乡村活力
三下乡的日子里,我作为宣传组成员,用镜头记录着乡村振兴与康养结合的生动图景。
清晨我们组队去赶乡集,镜头里满是此起彼伏的吆喝、新鲜水灵的蔬果和满脸淳朴的笑容,这人间烟火气是最动人的素材。我们自己生火做饭,笨拙地学习调控火候,出锅时你一勺我一筷分着吃,倒也吃出了别样的香。我们路过村民的时候,乡亲们总笑着探头看,偶尔闲聊两句,那份自然的热络成了疲惫时的暖光。
扛着设备穿梭在农村街道时,阳光晒得设备发烫,汗水总浸湿后背;深夜对着电脑剪辑,反复调整画面和配乐,常常累得直揉眼睛。但当看到成片里,乡亲们舒展的眉头、幸福的笑容,以及赶集时的热闹场景被一帧帧生动呈现,所有辛苦都变成了沉甸甸的成就感。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宣传不只是记录,更是用镜头为乡村发声,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活力与温暖。
崔永晴:我与宝山撞了个满怀
来到这里的日子,每次和村民聊天,乡亲们的叮嘱都像是家里长辈温暖的关怀,让我在陌生的地方体验到满满的归属感。乡村大集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大集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大集上热闹的背后,是叔叔阿姨起早贪黑的奔波,是爷爷奶奶顶着烈日守摊的坚持,他们的双手布满老茧,却把日子过得踏实又有劲头,使我心中不免升起一阵真切的触动。
在三下乡的这些日子里,我参与了多张海报的设计制作。每一次精简文字、挑选图片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一张海报都需要反复推敲、细细打磨。我始终在思考:如何既紧扣主题,又能更好地展现乡土气息?虽然这些海报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每当我将丰富的图片和标语浓缩在这方寸之间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象它们被更多人看见的场景——架起一座沟通的桥,连接起关切的心与待兴的乡村;发出一个真诚的邀约,激发起探索的脚步与共建的热情,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活力。这份充满可能性的期待,让每个加班的夜晚都变得意义非凡。
宝山稳稳接住了我们的青涩,我们则用行动回馈它的美好。这场相遇,是同伴间的双向奔赴,更是这片土地赋予的责任与滚烫心意。未来,宝山的每寸土地都将生长出更丰饶的希望,我们的脚步也将踏响更坚定的远方。这片土地与我们,终将在彼此的奔赴里,共赴一场越来越好的盛景。
待新芽再破土,必是星辰奔赴大地;
当繁花又满山,定有年轻的耳朵听见
我们未说尽的眷恋,正与乡村同频呼吸。
这,就是乡村振兴生生不息的脉搏与回响。(胡越、于嘉馨、董浩琳、刘龙雪、崔永晴 、徐西英 、杨晓斐 )
壹点号 山东女子学院萤火荣光志愿服务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