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6小时前
培训示范现场。
7月12日至15日,甘肃省“86+甘肃美丽乡村影像创作计划”在兰州市正式启动并开展首期培训与实践。该计划旨在历时1-3年,组织全省摄影力量,在甘肃86个县区建立影像创作团队,为86个县区的代表性“美丽乡村”建立系统、深度的影像文化档案,全方位记录与传承陇原乡村独特的历史文脉与时代风貌。
学术赋能:打开乡村影像新视野
傅拥军进行主题授课。
启动仪式后,首期培训与实践环节在甘肃省艺术馆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有序展开。活动特邀三位专家进行主题授课。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以《田野派的摄影课:如何进入中国乡村现场》《田野派的摄影课:乡村、田野、样本》为题,深入浅出地传授田野摄影理念与方法。
牛乐进行主题授课。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牛乐聚焦《甘青地区民间手工艺与民俗文化》,凭借深厚学养,系统梳理了该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与民俗形态,为学员挖掘乡村文化元素、提升影像内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戚晓萍进行主题授课。
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戚晓萍博士则从《从民俗肌理到视觉叙事:民俗学视角下的甘肃乡村影像创作》切入,指导学员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转化为有深度的视觉叙事,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傅拥军现场示范。
实践指导:深入田野捕捉乡村脉动
理论学习后,参训学员深入河口村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实地拍摄实践。傅拥军老师全程指导,分阶段布置课题,带领学员运用摄影、视频、口述史等多种手段进行田野调查式创作。他不仅现场点评作品,更着重引导学员转变创作理念,传授如何通过肖像、静物、场景等多元视角构建乡村叙事,鼓励大家深入村民生活,挖掘典型故事,从细节中展现乡村魅力。
学员在河口村创作。
广泛响应:汇聚本土影像力量
“86+甘肃美丽乡村影像创作计划”自发起便得到全省摄影人的热烈响应。目前,已有来自14个市州的300余名摄影师加入86个县区的创作团队,首批部分成员参与了此次河口实训。许多学员克服地域偏远、时间紧张等困难,自费参与,怀着对摄影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学习与实践。
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跨学科(影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专家的集中授课及河口古镇的实战演练,在摄影理念与技能上收获颇丰。他们认识到,优秀的乡村影像不仅是画面记录,更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物故事与生产生活,才能精准传达乡村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
河口村实践活动现场。
深远意义:构建动态文化基因库
“86+甘肃美丽乡村影像创作计划”远非一次常规的摄影活动,其核心在于系统性抢救与记录甘肃乡村文化。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与多元文化交汇地,拥有丰富的始祖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以及100多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多项人类非遗。然而,现代化进程正加速这些珍贵记忆的流失。该项目采用“影像人类学”方法,系统记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濒危文化留存永恒的生命印记。正如牛乐教授所言,项目旨在用影像构建一部动态的“甘肃文化基因图谱”。戚晓萍研究员强调,影像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年轻摄影师记录老手艺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传承。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牛恒立介绍,项目将在1-3年内,为86个特色乡村建立包含摄影、视频、口述历史的立体影像档案,形成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乡村影像志基础。
同时,该项目也将培养扎根乡土的甘肃专业摄影人才,确保文化表达的精准性与持续性。计划在国内外重要摄影节、美术馆举办巡展,建立数字影像库,向世界讲述甘肃故事。
河口村拍摄实践活动合影。
在乡村振兴与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86+甘肃美丽乡村影像创作计划”承载着深远的文化使命。这些源自甘肃86个乡村的珍贵影像,必将成为讲好甘肃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展现黄河文化与丝路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文化视角。甘肃的美丽乡村,将通过影像的力量,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江梅 恒子)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