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08-07 09:40
立秋有感
~王安之
热浪蝉声犹似夏,中庭夜色已生凉。
梧桐尚展销金缕,木叶微凋渐坠黄。
稚子围笼嬉促织,娇儿枕簟袒肌肪。
慈亲埋首理棉絮,线引灯辉岁月长。
一、原诗赏析
* 首联 (热浪蝉声犹似夏,中庭夜色已生凉):
* 点题与对比: 开篇紧扣题目“立秋”。“热浪蝉声”是盛夏留下的最强特征,“犹似夏”强调其顽固性。但“中庭夜色已生凉”立刻形成转折和对比,点出节令已悄然变更。一个“生”字,写出了凉意初至的微妙感,是空间(中庭)和时间(夜色)共同赋予的秋信。
* 感官并用: “热浪”触觉,“蝉声”听觉,“夜色”视觉,“生凉”再次触觉,多感官描绘出初秋傍晚的典型氛围——夏的余威仍在喧嚣,秋的潜质已在暗涌。
* 颔联 (梧桐尚展销金缕,木叶微凋渐坠黄):
* 近观秋痕,由盛转衰: 镜头聚焦于庭院中的树木。梧桐叶子依然茂盛展开(“尚展”),在灯光或月光下如镶金丝般闪亮(“销金缕”,比喻华美,也暗含夏日辉煌的尾声)。但已有树叶开始凋零(“微凋”),偶尔飘落,悄然染上黄色(“渐坠黄”)。
* 微观渐变: 这联细腻捕捉了自然变化的起始。“尚展”与“微凋”、“销金缕”的璀璨与“渐坠黄”的消逝形成张力,精确描绘了立秋时节树木处于夏秋交接点那短暂而独特的景象:夏的盛装未卸,秋的信物已现。
* 颈联 (稚子围笼嬉促织,娇儿枕簟袒肌肪):
* 人物活动,童趣入画: 视角转向庭院中的孩子。小孩子们(“稚子”)围着蛐蛐笼(或捉蛐蛐的用具,“促织”即蟋蟀),兴致勃勃地玩耍嬉戏(“嬉促织”),这是秋季常见的民间娱乐。年幼的孩子(“娇儿”)在凉席(“枕簟”)上仰卧,因为还有点闷热而袒露着胖乎乎的小胳膊小腿(“袒肌肪”),憨态可掬。
* 生活情趣与季节关联: 捕捉儿童天真烂漫的情态,蟋蟀鸣叫是秋声,袒露肢体仍带夏意。他们的无忧无虑,与季节的悄然变化形成一种和谐又略带时光感伤的底色。
* 尾联 (慈亲埋首理棉絮,线引灯辉岁月长):
* 点睛之笔,岁月感升华: 诗眼落于母亲(“慈亲”)。她在灯下埋头整理着御寒的棉絮(“理棉絮”)。这日常家务与“立秋”紧密关联——开始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灯光下,引线穿针的动作(“线引灯辉”)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
* 意象深远,余味悠长: “线引灯辉”将具体的动作点化成诗意的意象。那长长的线,引着昏黄的灯光,仿佛也牵引着漫长而平淡的岁月(“岁月长”)。母爱在针线中流淌,季节的更迭在准备中推进,平凡家庭的温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融为一体,全诗的意境至此升华,令人回味无穷。一个“长”字,道出了岁月的绵延和母爱的永恒。
二、整体评价
1. 紧扣节令,观察细致: 精准把握了立秋时“夏气未消,秋意渐萌”的典型特征,从气候、物候、人候多方面立体展现。
2. 画面生动,生活气息浓: 场景描写(庭院、梧桐、孩童、母亲)富有生活实感,特别是孩童嬉戏和母亲缝衣的画面极具感染力。
3. 情感真挚,意境融合: 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又融入了家庭亲情(童趣、母爱)。尾联将日常家务提升到岁月感悟的高度,情感真挚而含蓄深厚。
4. 语言凝练,对仗工稳: 符合七律格律要求,语言典雅洗练(如“销金缕”、“渐坠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选用(蝉声、梧桐、促织、棉絮、灯辉)贴合主题。
壹点号 安之如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