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5小时前
奔流新闻讯(记者张秀芸)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8月14日,甘肃省林区中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甘肃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生态司法保护白皮书(2024年1月-2025年6月)》和典型案例,介绍和集中展现了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经验和成效。白皮书显示,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全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958件,审结806件,其中林区两级法院受理520件,审结501件。
2024年以来,全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格局,着力推进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环境资源特色审判,融合发挥惩治、修复、教育、治理功能,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由审理向治理的转变。全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受理的958件涉环境资源案件中,刑事案件630件,审结533件;民事案件116件,审结83件;行政案件107件,审结94件;公益诉讼案件105件,审结96件。案件类型涵盖矿产、大气、动植物、农用地、水资源、自然保护地、不可移动文物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影响区域化、诉求复合化的特点。
2023年底,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将环境资源案件管辖模式由“点线面”结合的“甘肃模式”,优化升级为以林区法院为主体的“1+1+5+9”集中管辖模式。其中,省高院环资审判庭监督指导全省相关案件审判执行;林区中院承接原甘肃矿区法院职能,管辖全省中院级环资一审案件及集中管辖基层法院一审上诉案件;5家林区基层法院在原有管辖基础上,集中管辖张掖等五市州一审环资案件;其余9市州基层法院仍管辖本市州基层一审环资案件。
2024年以来,全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依法审理涉森林资源、污染、水土保持及流域开发等案件,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安全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在秦岭区域通过“以鱼还渔”“以放代罚”等生态修复方式,及时补充受损水域渔业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恢复原生生态环境。目前,林区两级法院已建立各类生态修复基地17个,引导违法行为人补植苗木17.43万株,恢复林地近千亩,增殖放流鱼苗2万余条。
针对滥伐林木、非法采矿、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行为造成的碳汇损失,法院积极创新碳汇补偿机制,引导当事人通过购买碳汇开展生态环境替代修复,推动惩戒犯罪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市民新闻